西方制裁下,俄羅斯制造業損失慘重,即便想要重整旗鼓,實現工業複興的道路,似乎也沒有了多少選擇的餘地。
對于俄羅斯,特别是俄羅斯的工業而言,西方制裁的影響有多大?這裡先列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俄羅斯全境20家汽車工廠已經停産18家,汽車産量下降了97%;光纜産量下降81%;玻璃、洗衣機下降産量下降60%;電視、電動機以及鋼鐵下降了50%,相關就業崗位失去近500萬個,占俄全國就業市場的12%。
而以上這些可以算得上誇張的數據,都來自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部長曼圖羅夫此前在俄羅斯國家杜馬會議上提交的報告,真實性不存在問題。
(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部長曼圖羅夫)
事實上,俄羅斯的制造業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下滑,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停止向俄羅斯提供技術出口,而俄羅斯制造業又過于依賴西方的技術。舉個例子,俄羅斯現在唯一能生産轎車的企業——拉達,他們現在生産出的汽車既沒有ABS防抱死系統,也沒有安全氣囊,甚至連電動車窗都沒有。
沒辦法,蘇聯本來就沒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而蘇聯解體後,其留給俄羅斯的工業基礎也被拆得七零八落。大量國有工業資産要麼分散到了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這樣的前加盟國,要麼就是在葉利欽政府“休克療法”的放任下,被低價賤賣到了西方資本手裡。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在“國家金融化”的過程中主動進行了“去工業化”,但仍有選擇性地保留了最核心、利潤最高的中高端制造業企業,而90年代的俄羅斯,則是被動的、漫無目的地實現了“去工業化”,而且幾乎是毫無保留。斯大林時代建立起來的“歐亞大工廠”,在葉利欽時代變成了“世界加油站”。
雖然普京在上台後,在“去工業化”的問題上及時踩住了刹車,通過強制國有化保留了部分核心制造業企業,但這些企業卻依舊面臨着後繼無力與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因為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許多技術人才,早已被西方國家以高薪挖走,正如二戰後美國大量挖走德國的科學家一樣。
人才的流失,加上技術的斷層,讓俄羅斯制造業始終難以做到完全的獨立自主,許多關鍵技術一直在被西方“卡脖子”,甚至在俄羅斯最引以為傲的國防工業領域中,也有部分技術依賴西方:比如坦克熱成像技術依賴法國、艦船柴油發動機依賴德國。
話題回到現在,如今俄烏沖突朝着長期化發展,俄羅斯和歐洲決裂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即使俄羅斯最後取得勝利,讓烏克蘭屈服,恐怕西方對俄羅斯制造業的打壓和制裁也會持續下去。
俄羅斯不是新加坡這種小國,不依靠制造業就能生存得很好,它的地位和體量,決定了它必須要走工業化這條道路,否則它就不是俄羅斯,而是一個“大号沙特”了。
那麼俄羅斯會甘心成為一個“大号沙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畢竟就連經常被人拿來用于形容純資源輸出國的沙特,也知道油氣資源開發的不可持續性,并開始考慮通過和西方乃至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從而走上産業轉型的道路。
言歸正傳,在目前的情況下,俄羅斯想要重新恢複工業化,像以前那樣依靠西方已經基本不可能,唯一的道路,那就是老生常談但确實有着廣闊前景的“向東看”,融入亞太經濟圈,融入中國的“世界工廠”體系,進一步開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同時放下身段,一步一個腳印地複興自己的制造業體系。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俄羅斯未來要重建制造業,或者說這個國家最終會不會真的淪為“大号沙特”,中國的态度将變得至關重要。包括中國的資本,中國的設備,中國的技術以及中國的标準,這些都是目前俄羅斯所急需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應該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的國情,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俄羅斯工業複興之路,讓國家财政擺脫對油氣與自然資源出口的依賴,提振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韌性。
幸運的是,随着中俄關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俄之間的合作已經不止步于簡單的能源進出口,在中高端制造業領域,雙方已經順利展開了多項合作,比如大家熟知的CR929大飛機項目。
正如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晖日前所提到的那般,面對艱難的國際形勢,中國經貿合作呈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逆勢增長,中國将繼續發展同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合作。在此基礎上,能源、航空、航天、基礎設施等領域戰略性大項目進展良好。
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國對于中俄加強合作的态度,可以說是非常開放的,接下來該怎麼做,就看俄羅斯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