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2:10:46

餘甘果

從南方朋友兒時回憶中的山間“小雜果”到當前名利雙收的“大網紅”

從1毛錢一斤無人問,到十幾、幾十塊一斤衆人捧

餘甘果的經曆無不書寫着屬于它的傳奇

果名“餘甘”苦後有餘甘,“餘甘”二字用得甚好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1

作為我國華南地區特有且沉寂多年的小衆水果,餘甘果當前能“流行”成為“網紅水果”被更多的人認識,須要感謝帶它“出圈”的茶飲企業。

最早在2019年餘甘果進入國内某飲料企業的視線,将其做成了一個單品飲料,投入市場後反響良好,今年衆多茶飲品牌集體在餘甘果茶飲産品上發力,将這個小衆水果徹底的推到了更多消費者面前。

彼時市場上對餘甘果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個當前種植規模尚小的水果,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

其實餘甘果茶飲吸引消費者的點,新奇小衆和特别的口味隻是其中之一,“竄稀神器”這個名号,才是真正讓餘甘果在網絡上快速傳播、迅速爆紅的緣由。

走紅後的餘甘果有了“刮油”、“減肥”、“健康”、“苦後回甘”等諸多标簽,收獲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2

油柑中“柑”字用得不好

餘甘果的正名為餘甘子,此外由于餘甘果野生居多,在我國不同地區還有餘甘、牛甘子、油甘果、油甘子、油甘、喉甘子、回甘子、山甘、滇橄榄(橄榄屬有這麼一個種,注意區别)、圓橄榄等諸多别稱。另外還有米含、望果、木波等小衆别稱以及古名“庵摩勒”。

讓餘甘果走紅的茶飲品牌,大多都用了“油柑”這個稱呼,但我覺得這個“柑”字用的不好。

當然這也無傷大雅,畢竟“油gan”是潮汕地區對于餘甘子的别稱,所以是“甘”還是“柑”也無所謂,我不也是沒用餘甘果的正名。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3

但是我不寫出來我難受,就當我扣字眼了,和大家聊一聊為啥不該是“柑”?

首先翻遍古今所有的字典,我們對于“柑”字都有統一的解釋,均指的是柑橘屬的果樹或果子,而餘甘子并非柑橘屬植物,所以用“柑”字不是特别的恰當。此外柑橘屬中還确有一種正名為“山油柑”的植物種,用“柑”字容易混淆。

其次“餘甘子”得名于味道上“苦後回甜”的特點,“甘”字在字典中就解釋為“甜”,因此即便是别稱,我也覺得用“甘”更恰當些。

當然依農也隻是這麼一提,不奢求大家接受我的建議,隻要企業能帶着種餘甘子的農民朋友緻富,别說“油柑”了,叫“油橘”我都沒意見。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4

兄弟姐妹多毒物,唯有餘甘苦後甜

一個小插曲過後,咱回到正題,帶大家了解一下餘甘,這個特别神奇的水果。

餘甘子為大戟科葉下珠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原産于南亞,一般情況下餘甘子實生苗定植後3——4年便可結果,且植株壽命很長。生長條件适宜的情況下,幾百年樹齡的果樹仍可結果,當前我國尚有樹齡超過200年仍能結果的餘甘果古樹,餘甘子的植株不是特别的高大成株高在10——23米左右,但是樹形優美可作觀賞樹。

餘甘子的葉片、花、果都比較小,葉片紙質至革質,呈線狀長圓形,長約在0.8——2厘米左右,葉寬0.2——0.6厘米左右;花分雄花和雌花,可見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是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一朵雌花或雄花的個頭也就幾毫米;果實同樣不大,一般情況下直徑約在1——2厘米左右。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5

由于餘甘果的起源和栽培利用的時間較早,在自然變異和人為選育的品系、品種之下,導緻不同類型、不同品種、不同生長區域餘甘果的花期、果期以及果型都有很大的區别。

有的餘甘子隻在春季開花、有的春秋兩季開花還有四季開花的品種,其花期較長約1個月左右,果實的成熟時間以花為準,以我國分布為例,從7月到次年的4月初國内均可見成熟的餘甘果。

可能大家對于葉下珠屬比較陌生,不過葉下珠屬其實有600多植物種,是個名符其實的“大家族”。雖然是大家族,但餘甘果卻是葉下珠屬内唯一的喬木,也是該屬内唯一有食用價值的植物種。

對葉下珠屬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對大戟科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畢竟這個科多出“毒物”,比如說蓖麻、巴豆、木薯等等。

從植物學的角度上來,這些都算餘甘果的“兄弟姐妹”,餘甘果能在一衆“不能吃”和“毒物”中成為苦後回甜的水果,也算是神奇了。

有的朋友會說餘甘果這個“竄稀神器”的身份是不是代表它“有毒”,這個不好說,據我了解餘甘果有此功效應該是單甯在起作用,另外能否起到該效果也因人而異,比如我不論吃果還是喝餘甘果茶飲都沒有類似的反應,不知道大家如何?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6

餘甘果走紅後的名利雙收,絕對是厚積薄發

大多數朋友會感覺餘甘果是突然間“走紅”了,其實不然,餘甘果雖然是小衆水果但是從古至今都受到了相當高的重視,所以餘甘果當前的名利雙收算是茶飲品牌助力下的厚積薄發。

所以咱有必要再認識下餘甘果。

餘甘果原産于印度,在我國已有1800多年的種植利用史。

農書《齊民要術》;藥典《本草綱目》、《本草拾遺》等;我國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狀》;均有關于餘甘果食用、藥用的詳細記載。

另外餘甘果還受到了我國著名“吃貨”蘇轼的親睐。由此可見在古時國人對餘甘果就已有的相當高的重視。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7

到了近現代,餘甘果确實被埋沒過一段時間,但其實細想一下也算不上“埋沒”,畢竟它陪太多的人走過了童年,用器特殊的味道給大家上了“先苦後甜”的一課。

餘甘果的商業化發展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彼時廣西、福建等地開始對其進行商業化的栽培,随着種植規模的擴大以及農科人員對餘甘果利用價值的深入發掘。

在1990年餘甘果因其藥性被正式列入了《中國藥典》,1998年被衛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名單,成了食藥兼備的水果。

官方加持之下,再加之對其營養成份的大力宣傳(熟悉依農的朋友知道,我不愛寫農産品的具體營養成份),餘甘果的種植規模開始擴大,名氣越來越大、價格一路走高。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8

寫在最後,餘甘果還有更多的“文章”可做

當前我國 餘甘果産業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種植規模不算太大,後續産業鍊還不夠完善、利用價值還有待開發。

因此我認為這個當前的小衆水果還有更多的“文章”可做。

喜歡餘甘果茶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各茶飲品牌在競争時,着力點用在了餘甘果的個數上。

有用33個的,有用66個的,也有用50個的,這其中各有各的說辭依農就不再提了。

其實在我看來,此舉大可不必。

前文我們就提到,餘甘果的種類非常多,除了當前普遍利用的圓球形餘甘果,還可以了解一下雞心形、紡錘形、凸棱形等等少見的餘甘果。

各茶飲品牌在此做“文章”,會比着力于單純個數的比較香嘛。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這個小衆水果的快速走紅)9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植物科普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贅述不詳,歡迎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