銎,盉,簋,敦,甗,甑,匜,斝,鑃,瓿,斛……
博物館裡看展覽,小新總懷疑這些年上的語文課都是假的。青銅器前陳列的文字,每個都似曾相識,但又不敢輕易叫出它的名字。
悠悠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青銅器以其雄渾古樸的造型、精美别緻的紋飾、珍貴典雅的銘文而著稱,濃縮和再現了悠久又深遠的中國古文明。我們經常能在博物館中一睹青銅國寶的往昔風采,卻因為帶有生僻字的名字無法領略其全部精妙,實在是一大憾事。
今天,就和小新一起學習一下那些“縱使相逢應不識”的青銅器名字吧。
簋[guǐ]簋,古代盛放食物或祭品的器皿,算是博物館最常見的青銅器之一了。說起這個字,生活在北京的吃貨寶寶們一定不陌生,沒錯,從東直門到交道口東街都在這個字的勢力範圍,那就是——簋街。
簋中的王者,要屬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利簋了。它是考古界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肚子”裡有33字銘文,記載着武王伐纣的豐功偉業。同時,它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王者地位可見一斑。
甗[yǎn]
甗是一種蒸飯器,類似現代的蒸鍋。是由下半部的“鬲[lì]”和上半部的“甑[zèng]”合體後的稱呼。
作為“舌尖上的中國人”,我們的祖先對煎炒烹炸煮可謂樣樣精通。距今7000多年前,聰明的先人們就燒制了陶甗,再加上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飯”。
商朝婦好墓出土的三連甗稱得上是甗中珍品。這件三聯甗由一件長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迄今為止僅此一例。甗上還刻有“婦好”銘文,飾以精美的龍紋,處處彰顯着王室的尊貴和中國第一位女性統帥的飒爽英姿。
斝[jiǎ]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介紹完炊具,怎能少的了精緻的酒器?斝,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陶質的炊具,到夏商兩代青銅斝盛行,主要用來盛酒和溫酒。
靈台百草坡出土的商代父辛銅斝,高32.5厘米,口徑19.5厘米,現由甘肅省博物館典藏。敞口、高頸、分裆三足,頸腹處飾環狀牛首錾[zàn]。頸部飾弦紋,錾内腹側陰刻銘文三字“口父辛”。
觞[shāng]
小新曾被一個成語驚豔到,那就是《蘭亭序》中提到的“曲水流觞”。可以想象,衣袂飄飄的文人墨客們沿河渠而坐,上流放置的酒樽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取杯暢飲并即興賦詩,好一個寫意人生。
觞,是古代盛酒和羹的器皿,李白《俠客行》中有“持觞勸侯嬴”的名句,舉觞對飲時多伴有敬酒的動作。觞的外形扁橢圓,淺腹、平底,口緣兩側各有一個半月形的握把,像鳥的雙翼,“羽觞”之名由此而來。代表作品有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的唐代金花鴛鴦銀羽觞。
殳[shū]
殳是一種古代兵器,分銳殳、晉殳兩種。銳殳用于戰場,晉殳用于儀仗。最初,殳是用竹木做成的,主要用于抵抗毒蛇猛獸的攻擊。周朝時出現了青銅殳,成了車戰五種主要的兵器之一。戰國末期,殳就逐步退出戰場,隻在一些慶典活動時作為儀仗兵器使用。
雖然殳經常出現在史書中,但考古人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無法明确殳的形制,直到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7件“自稱”為“殳”的銳殳和14件晉殳,才揭開了殳的形制之謎。
钺[yuè]
钺,是古代的兵器、刑具,也可作為儀仗用具,由斧發展而來。武俠小說裡常說: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這其中就有“斧钺鈎叉”的钺。
舊石器時代最早出現了石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過玉钺,青銅钺在商代才開始出現。《十八般武藝全書》中記載:钺頭較斧頭大三分,钺杆比斧杆約長50厘米,钺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
鍋碗瓢盆,瓶瓶罐罐,兵器樂器……在古老而神秘,熟悉而陌生的青銅時代,它們曾經是那個世界的主宰,是國家實力的象征和最強的文化符号。它們的名字,不應該被忘記!
下次,當你在博物館裡凝視被“封印”在玻璃展櫃裡的青銅器時,請用名字呼喊它們,沉睡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就從這些文字開始打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