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

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5 01:25:51

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諸侯紛争與變法運動【知識梳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高中曆史一輪複習知識點)1

高二曆史一輪複習必修3重點知識

諸侯紛争與變法運動

【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 列國紛争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争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号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确立霸權地位。

②概況: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後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

(2)“戰國七雄”:區域性統一。

①背景:春秋後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②概況: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争,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③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王室被秦國吞并。

2.華夏認同

(1)形成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相鄰戎狄蠻夷民族産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②戰國之後: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意義: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

知識點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

農業

①農業技術: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工商業

①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②貨币流通廣泛

③湧現出一批人口衆多、商賈雲集的中心城市

2.變法運動

(1)概況

①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争日益劇烈。

②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③影響: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變法

時間

開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③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④“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影響

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背景:禮崩樂壞、社會動蕩。

(3)核心問題: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

(4)思想主張

核心觀念

“仁”,意為關愛他人

政治方面

①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治理國家

②恢複禮樂制度,承認制度随着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典籍整理

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論記載于《論語》中

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思想主張

世界觀

将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

辯證法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政治上

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知識點四 百家争鳴

1.背景

(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

(2)階級關系: 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受重用。

(3)社會風氣: 各國統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禮賢下士,争相招攬人才。

2.内涵:當時出現衆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争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

3.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

代表

主張或特點

儒家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

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

墨家

墨子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4.意義

(1)百家争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内的反映,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3)成為後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重難探析】

一、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1)生産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産力發展的顯著标志。生産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築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産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

(3)戰争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

為了在戰争中把握主動,避免失敗或成為别國兼并的對象,各國都緻力于富國強兵。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變法。

(4)法家思想的推動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中,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二、百家争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等發展的産物。百家争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在思想領域内的反映。

(1)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推廣,興建水利灌溉工程,推動了生産力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階級關系: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地位上升,頗受重用。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願望。

(3)教育:随着“私學勃興”,“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意義

(1)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

(2)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曆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産。

1.從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待分封制的影響

(1)分封制形成的等級觀念影響深遠: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權力的層層分割。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級秩序,不僅體現在政治層面,而且貫穿在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之中。

(2)分封制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擴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逐漸形成。

(3)分封制在後世朝代的變異:影響了封建政治統治,中國封建社會中皇族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如西漢、西晉、明代等,大多時候分封制隻是郡縣制的補充。從根本上看,生産力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乃至全國市場形成,而分封制無法适應這一大趨勢。

2.從曆史解釋角度認識夏商周三代文明傳承對後世的影響

(1)商周的宗法觀念:宗法制是利用血緣關系親疏來維護政治上尊卑貴賤有序的政治制度。随着周朝統治的崩潰而結束,但對後世皇權政治和宗親觀念影響深遠。

(2)分封制形成的等級觀念:分封制與宗法制是支撐周代政權的兩大支柱,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權力的層層分割。即便是經曆了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的激烈沖擊,由分封制所造成的貴族等級秩序及其意識仍然存在。

(3)家國同構體制的影響:将封建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礎上,促成中央集權體制的穩定結構,促進了政治倫理化,“家天下”和“家庭本位”觀念泛濫,社會力量逐漸弱化。

(4)思想文化的傳承及儒學思想的淵源:甲骨文、鐘鼎文是語言符号,它們的出現使記錄曆史、傳承文明得以實現,使文明發展不至于中斷,使中華文明自成一系;商湯的“德政”、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及與之相配套的觀念成為儒家思想的政治淵源。

3.商周政治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1)商湯“德政”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商湯讨伐暴虐的夏桀、滅夏後建立商朝。商湯以仁德治國,他對内減輕征斂,鼓勵生産,安撫民心,任用賢臣。“網開三面”的曆史典故反映了商湯仁德治國的思想。這成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曆史淵源。

(2)周代天命觀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無常,唯德是親,天命隻選擇對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這位君主治理天下。統治者隻要有使民歸順的“德”,就會“天命”所歸,若要“天命”長久,就應“敬德保民、明德慎罰”。這就是周代的天命觀。這成為儒家民本思想的淵源。

(3)宗法政治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宗法制與分封制結合,宗族不但是個體生活生産的基本單位,而且與國家行政系統相結合,構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戰國以來,宗法分封制崩潰,但其核心的宗法觀念與家國一體的傳統,逐漸嬗變成為皇位嫡長子繼承制、貴族世襲爵位、父權家長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賴以存在的社會淵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了“家”與“國”的同質聯系。

(4)倫理政治為儒家思想奠定基礎

周代的分封制,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僅權力來自周天子,而且他們能否獲得天命的眷顧,也必須經過大族長周天子的媒介。于是,政治權力的分配、親屬關系的網絡,二者疊合為一,政統和宗統是兩個網絡疊合。

1.春秋戰國時期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趨勢

商周貴族政治是以血緣宗法制為基礎的貴族分封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以君主專制的集權體制。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

(1)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漸崩潰,促使貴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國的變法改革及禮賢下士的“養士之風”又進一步促進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變。

(2)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由血緣宗法社會向地緣政治社會的轉型,具體表現為血緣關系走向地緣關系、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世卿世祿變成選賢與能等;二是從權力分散的分封制向權力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轉型,具體表現為新型的社會組織、中央集權等的出現。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變動

(1)土地制度從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戰國時期,随着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魯國“初稅畝”、秦國商鞅變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2)經濟模式從奴隸制的集體耕作到小農經濟模式:随着土地制度的變化及農耕工具的發展,特别是春秋戰國的賦稅制度變革,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主要的經濟模式,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

(3)從“工商食官”到“重農抑商”:西周時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國家壟斷經營手工業和商業,春秋戰國時期随着私營手工業和大商人的出現,周王室衰微,導緻“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從此,“農本商末”觀念成為古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流。

3.先秦儒學的基本特征

政治特征

重視傳統、注重繼承;政治與倫理相結合;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對人進行引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和貴中庸;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

倫理特征

強調仁和禮,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觀道德修養,禮是客觀制度規範

經濟特征

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提倡對财富欲望加以節制,要重義輕利

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先秦儒家除了重視禮、義、信等,還注重培養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