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傍晚,河南鄭州烏雲密布,但是暴風雨前夕的天空不是黑色而是綠色的,不少網友認為是人類活動影響了自然環境才導緻的異象,也有網友打趣說是天空亮出了綠色的健康碼預示着新冠疫情即将結束,但其實綠色天空隻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自然現象而已。
為了解釋清楚綠色天空,就不得不提瑞利散射現象,太陽發生核聚變産生的光子經過500秒到達地球大氣層,這些光是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的複合光(因為讨論顔色,所以不可見光就不做讨論)。可見光是連續的光譜,它們的電磁波長度範圍在390納米到780納米之間,人類感知到太陽光的顔色,就是由這些可見光集合在一起的。
三棱鏡實驗
牛頓在1666年通過三棱鏡實驗,将可見光對照着樂譜,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顔色。這七種顔色的光在宇宙真空環境中,以30萬公裡每秒的速度沿直線傳播,到達地球大氣層遇到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塵埃顆粒、雲滴等物質時,光的傳播會發生偏折,可見光與這些物質碰撞後到處“飛濺”,這就是散射。
散射
1900年物理學家瑞利發現,當空氣中的粒子直徑遠小于光波長的情況下,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越難到達地面;波長越長散射能力越弱,越容易到達地面。藍靛紫這三種可見光的波長最短,能量最高,發生瑞利散射強度最大,約是紅光的5倍。所以白天,天空被藍靛紫三種可見光的顔色主導,它們在天空中來回散射,将天空進行“染色”,并且由于其能量大所以未被空氣分子完全吸收,碰撞後一部分又射入地面到達人眼。所以實際上天空的顔色應該是藍靛紫色的,其實更偏向于紫色。
視錐細胞
但由于人類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對黃色和綠色的感知能力最強,由黃綠色呈正态分布向兩側遞減,就自動過濾了末尾的紫色,于是我們看到的天就呈現出藍色。
傍晚,太陽光是斜着射入地面的,光所經過的路程比白天垂直射入地面要長很多,所以藍靛紫三種光在更長的路途上發生散射,被空氣分子充分碰撞後,光能被吸收完,很難再射入地面。隻有散射能力不強的紅橙黃幾種可見光,在發生少量散射後,會射入地面被人眼捕捉,所以我們看到的黃昏,天空會呈現黃色。
歸根結底,都是空氣中的粒子在“戲弄”可見光,當粒子尺度發生變化時,天空就會呈現不同顔色,這次鄭州的綠色天空也是同樣的道理。
鄭州暴雨前夕恰逢傍晚,空氣中的水分子和冰晶在大氣中相互結合,微粒直徑變大,導緻瑞利散射變弱,大氣對光的散射作用就變弱。這讓原本應該在傍晚就被散射吸收完的藍光,經過散射後一部分透過雲層射入地面,并且此時太陽落下,産生的黃光也照亮着雲層和大氣,藍色和黃色混合就變成綠色,這就是我們看到鄭州綠色天空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