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鉗工加工工藝最後一步

鉗工加工工藝最後一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7:48:10

在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能夠被稱為“大師”的人少之又少,“大師”代表着很多東西,能被稱為“大師”的人通常要技藝精湛、業績斐然,而且要愛崗敬業、德才兼備等等。袁志剛就是這些少數人中的一位。

今年40歲出頭的袁志剛,是公司機電裝備事業部的一名機修鉗工高級技師。多年來,他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技術狀元、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章、中車集團公司技術标兵、高鐵工匠、戚機工匠等多項榮譽,是中車資深技能專家,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盡管衆多榮譽加身,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追求,在鉗工崗位上始終兢兢業業、精益求精……

十年磨一劍

鉗工是一項十分考驗人細緻程度的技術活!可是,袁志剛偏偏是個追求極緻的人。

在公司,磨床是必不可少的加工機器。有一次,公司的一台數控磨床出現故障。袁志剛帶隊去修。因為磨床的磨頭轉速非常快,所以對裝配精度要求極高,精度高就意味着要維修的難度大。加上這台數控磨床的價格十分昂貴,生産車間又催得十分急,很多人都替他着急。可是大家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到達現場沒多久,經驗豐富的袁志剛就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軸承内外隔圈厚度測量裝置”,僅一次測量就可以測出内外隔套需要研磨的尺寸。隻見,他的手掌控着磨砂,對隔套進行精細地打磨。他心裡清楚這樣的打磨必須精确掌控,一旦失敗将無法彌補。他目光敏銳、神情專注、操作娴熟,把自己變成了一台精密的機器。第三天的一早,大家剛一上班就看到磨床正常運轉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懂技術的人都知道,這種設備的維修精度要控制在五十分之一頭發絲左右,一般人很難掌控。

精湛技藝的背後是他十多年的潛心苦練。1991年,他進入洛陽機車廠技校學習機修鉗工專業。在衆多同學中,他是最用心、最上進的那位,還未畢業就拿到五級鉗工證書。但是,他講起求學時候的一件事,這件事讓他明白“技術是靠一點點磨出來的!”1993年畢業那年,他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把手工打磨的精緻的斧頭帶給老師。老師評價,“這是全班最好的作品!”可是,老師接着說道:“你師姐的作品比這個要好許多!”當他手指觸摸到師姐的作品時,就明白了差距所在。師姐的作品光滑細膩,如同剝了殼的熟雞蛋,而自己的充其量隻能達到綢緞的光滑度。“看來,還有很多路要走!”袁志剛從那一天起給自己定下了努力的目标。

踏上工作崗位後,他有了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原本學的是機修鉗工,可是為了适應生産中方方面面的問題,他将裝配、工具、劃線、安裝等等都學了起來。學習和磨練的過程是艱苦的。力道均勻地鋸,準确無誤地割,恰到好處地挫,分毫不差地配。總之,每一項都是對眼力、耐力和定力的考驗。汗水伴着飛揚的鐵屑滴落,雙手與工具摩擦生出厚繭,他目光越來越敏銳,心思越來越靈巧,技藝也越來越精湛。

2003年,缺乏參賽經驗的袁志剛居然獲得常州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接下來的進階之路又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厚積薄發的最好例證。2012年,他代表江蘇省參加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獲得鉗工決賽第三名;2014年,他在第二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中獲得工具鉗工職工組技能狀元。

鉗工加工工藝最後一步(鉗工大師袁志剛)1

攻關創佳績

機車有一個模塊叫空氣制動櫃。櫃内結構十分複雜,數十個閥門用上百根不鏽鋼管連接,管路縱橫交錯。長期以來,鉗工師傅們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彎折和連接鋼管。線路淩亂無章可循不說,彎折後的鋼管根本無法再用在其他制動櫃裡。一向追求完美的袁志剛坐不住了。他對管路進行梳理和分析,确定每根管子的位置,并改進彎管設備和配管工藝。經他這樣一倒騰,櫃子裡鋼管布局合理、整齊美觀,同樣位置的鋼管也能互換了。看着一個個制動櫃像從流水線上下來的标準産品一樣,袁志剛的心裡樂開了花。

在阿爾斯通搖枕試制過程中,鑄造缺陷很大,搖枕的兩端産生變形,加工面表面粗糙,相關幾何精度超差。袁志剛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許多改進建議,采用手工矯正的方法,使其延展而矯平,檢查相關精度,符合産品技術要求,搖枕完全符合驗收标準,節約成本共計10餘萬元。

和諧N5機車空氣制動櫃自主研發過程中,他發現管接頭與管子配合間隙過大,安裝質量非常低。他主動聯系工藝師商量溝通,查閱相關資料和标準作業内容,設計出一個管接頭定位焊接工裝,經多次測試,達到非常高的精度,确保布管定位的準确性,焊接質量明顯提高,該工序在500多台機車生産中無一返工。

像這樣的攻關課題,袁志剛做了很多。他獨創了導軌的直線度測量與調整法,提高了修理質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他先後主持B1-235型龍門銑搬遷、精度調整和數控改造、16#車鈎鈎舌孔加工工藝及設備改進和M1350磨床主軸軸承進行靜壓軸承改造等關鍵重大設備的大修工作;主持制作多型制動櫃、閥類櫃,運用于HXn5B型機車、坦贊機車、泰國機車等車型。

在新品試制上,他也總是沖在前頭,用他自己的話說 “經驗就是用來解決新問題的。”2015年,公司機電裝備事業部開始試制北京地鐵探傷車。這款車是公司在工程機械領域的重點産品。當時,時間緊、任務急、要求高,并且沒有該類型工程機械的制作參考經驗。袁志剛帶領班組成員一點點地攻克難關,精細測量、精心布局、認真打磨,在制作工藝方面做到有求必應,最終圓滿完成整台機車的組裝任務。目前,該探傷車已通過竣工驗收,袁志剛功不可沒。

通過不斷探索與學習,他将實際經驗進行升華,先後撰寫了《GE機體外模制作及組裝創新研究》《車鈎镗孔機液壓系統的故障處理與分析》《數控立式磨床魔頭精度修複》等論文,先後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他設計的機車緩沖器液壓拆卸裝置、卷圓用簡體托、機車輔助室閥類安裝架管路彎管器、鈎舌镗孔組合機、軸承内外隔圈厚度測量裝置等獲得國家實用專利。

鉗工加工工藝最後一步(鉗工大師袁志剛)2

名師出高徒

袁志剛還有一項絕活令人稱奇,那就是“巧手挫配鑰匙”。他可以僅憑一把小锉刀,看上一眼原裝鑰匙,就能在一分鐘内挫出來一把鑰匙,并且無需試驗,便可一次性打開挂鎖。想必很多人還不知道,其實鑰匙和鎖之間隻允許有兩根頭發絲的誤差。這項絕活考驗的就是判斷和功力。該項絕活在原中國南車2014年第八屆職業技能競賽現場進行展示,并被評為南車絕技絕招。

他編制的“數控立式磨床磨頭修複與調整操作法”,用于指導磨床磨頭軸承調整,操作者隻需要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就能準确的消除軸承間隙,一次調整到位。該操作法同樣獲評原中國南車絕技絕活和知識工程項目一等獎。

雖然手有絕活,可是他從不保留。相反,他積極參與師徒結對活動,盡心盡力地幫助每一個有求知願望的青年員工。他對年輕人說:“技藝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日複一日鑽研思考,一點一滴總結感悟,等到将技藝磨練成自身的條件反射,那才真的算是學有所成了!”

多年來,他總是堅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開展技能培訓教學。他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培訓班學員。通過教學互動,讓學員明确自身不足與發展方向;進行專業輔導,幫助他們突破個人技術瓶頸。2016年首屆中車職業技能大賽中,他負責培訓指導的三位員工分别獲得鐵路車輛機械制修工第一、三、四名的好成績,團隊獲得一等獎。

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後,袁志剛在技藝指導和傳授方面更下功夫。對新進公司大學生,他親自傳授技術,帶領他們到現場觀看、分析故障原因。業餘時間總是在車間内手把手教他們修理工藝和辦法,使他們較快地适應技術崗位,獨立開展工作。剛進單位工作一年多的徒弟在他的幫帶下,在公司職業技能大賽中分别獲得中級鉗工第一名、第二名,高級鉗工第五名的成績,并被選拔參加常州市級比賽。

在“名師帶徒”活動中,袁志剛和工作室的同事共帶12位徒弟實施在崗實踐和定期培訓。近年來,12名徒弟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近10篇,獲得專利10餘項。其中,2人獲全國技術能手、2人獲江蘇省技術能手、3人獲常州市技術能手,4人獲鉗工高級工證書。

從初出茅廬的技術青年,到技藝精湛的鉗工大師,再到傳經授藝的帶徒名師,袁志剛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執着追求,用行動生動地诠釋着“大師”的内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