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有個很小的書房,面積僅約四點八平方米,但是鼎鼎有名,它就是乾隆帝的書房,書房雖小,但陳設幽雅、古樸, 乾隆帝非常喜歡這間書房,經常在此看書賞畫,并親筆為書房題字“三希堂”。“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另一解為書房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寶。《快雪時晴帖》居三希堂之首,字字珠玑,那它到底是真迹還是赝品呢?
《快雪時晴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迹,共4行,全文28字,被譽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是一封信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釋文就有好幾個版本,以下是較通行的一種。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行書傳本中技法成熟完備,氣息溫文敦雅的作品,平靜安詳,自有境界。其結體以方形為主,平穩勻稱,行書中帶有楷書筆意,變化且富有節奏感。其用筆雍容古雅,圓渾研媚,點畫俯仰生情,鈎挑不露鋒。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流利秀美。
明代鑒藏家詹景鳳評其曰:“圓勁古雅,意緻優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
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中曰:“此帖行筆流暢,在妍美中又有厚重之感”。
《快雪時晴帖》是否王羲之真迹還存在争議,此帖北宋時即被認為是王羲之墨迹,作為墨迹著錄于《宣和書譜》中。元代趙子昂等鑒藏家,也認為此帖“良是千餘年異物”,而現今學術界大多則認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也有人認為此摹本欠佳,如“羲”字戈鈎的笨拙,以及次行“力不次”三字的勉強描湊,于是定其為假次之本。也有人認為是摹本之摹本,經過多次臨摹,與王羲之書法風格已相去甚遠。
乾隆帝對《快雪時晴帖》是愛不釋手,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複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一次題跋,蓋了将近200個印章,原作不大,但題字、印章卻像彈幕一樣密密麻麻。晚年由于乾隆帝視力不佳,還請“水軍”董诰代筆題跋三則,可見乾隆帝對此帖之喜愛。
最顯眼的題字就是這“神乎技矣”4個大字,其它的還有“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等。帖後還有衆多曆代名人題跋。
在“山陰張侯”四字下方還有兩個小字“君倩”,這不是王羲之書寫的,是誰寫的呢?留個懸念,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是一通尺牍,以行書為主,兼帶楷書之嚴謹,展現出王書不徐不疾的雍容神态與流利秀美的韻緻。由于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傳,《快雪時晴帖》和《蘭亭序》都是唐摹本,既然《蘭亭序》為王羲之第一代表作,為什麼乾隆帝不選擇《蘭亭序》入三希堂,而是選擇《快雪時晴帖》呢?這一直是個謎,歡迎各位朋友發表高見。
1949年初,《快雪時晴帖》和北京故宮衆多的珍貴文物一起,被國民黨政府帶到了中國台灣,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現在三希中的二希已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何時“三希”能重聚于一,我們衷心期待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