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62回寶玉性情?在《紅樓夢》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文字是賈寶玉讀到《南華經》之《外篇·胠箧》,便“意趣洋洋,趁着酒興”,提筆續了一段文字對于這段文字,連批書人脂硯齋看了也隻搖頭,說:“直似莊老,奇甚怪甚”普通讀者看了後,估計會直接跳了過去那麼,續寫的這段文字是啥意思?,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紅樓夢第62回寶玉性情?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在《紅樓夢》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文字是賈寶玉讀到《南華經》之《外篇·胠箧》,便“意趣洋洋,趁着酒興”,提筆續了一段文字。對于這段文字,連批書人脂硯齋看了也隻搖頭,說:“直似莊老,奇甚怪甚!”普通讀者看了後,估計會直接跳了過去。那麼,續寫的這段文字是啥意思?
欲知賈寶玉續之旨,須清楚《南華經》之《外篇·胠箧》的内容。這一段可謂文采飛揚,旨意深遠呀。
《南華經》之《外篇·胠箧》選文
【選文】
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争;殚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铄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彩,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注釋】
胠箧:qū qiè,釋義為撬開箱箧,後亦用為盜竊的代稱 。也指撬開箱子,打開箱子。出自《莊子·胠箧》
擿[tī]1. 挑出 :“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巢探卵,彈射飛鳥。”2. 挑剔;指摘 :“伏聞諸典校~抉細微,吹毛求瑕。”3. 指使 :“衛将軍(王)商密~永令發去。”4. 揭發 :發奸~伏(揭露隐秘罪惡)。5. 搜索。6. 探。7. 剖開;分。8. 捶。
擿[zhāi]古同“摘” :“綠桑~椹。”
擿[zhì]1. 搔,撓。2. 搔頭,即簪子 :“簪以玳瑁為~。”3. 古同“擲”,投擲 :“~玉毀珠。”
铄[ shuò ] 1. 熔化金屬 :衆心成城,衆口~金。2. 消毀,消損 :“秦先得齊宋,則韓氏~”。3. 同“爍”。
瞽曠:師曠,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縣迓祜村人(《莊子·骈拇》陸德明釋文),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後世。
離朱: 即離婁。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 離朱 , 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雲見千裡鍼鋒。《孟子》作 離婁 。”
攦[lì]1. 折斷 :“~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 扭轉。
3. 擊。
攦[shài]1. 打掃。2. 灑。3. 揮擺,甩動。
倕[ chuí ] 1. 重。2. 人名。相傳為中國上古堯舜時代的一名巧匠,善作弓、耒、耜等。
【翻譯】
所以抛棄聰明智巧,大盜才能休止;毀棄朱玉,小盜就沒有了;焚燒符印,人民就純樸了;破除鬥稱,人民就不争了;毀天下的聖智法制,人民才可以參與議論。攪亂六律,銷毀竽瑟,塞住師曠的耳朵,天下的人才内斂他的聰慧;消滅文飾,拆散五彩,粘住離朱的耀眼的光芒,天下人才内藏他的明敏;毀壞鈎繩,抛棄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天下的人才隐匿他的技巧。
【賞析】
《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書”,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經書基本上都跟儒家文化有關,隻有主流文化才有資格稱為“經”,其他的哲學都不能稱之為“經”。《墨子》《莊子》等隻能稱為“子書”,可是到了唐代,唐玄宗特别喜歡《莊子》,為提高其地位,才給它起名《南華經》。我們平時不怎麼注意分經書、子書,其實它們是有區别的。當然,隻有儒家的經典才叫“經”,其他的哲學都叫“子” 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因為中國傳統哲學之間是典型的互補關系。
莊子這一段文字,表面上看荒誕不羁,就像莊子本人一樣。莊周,字子休,宋國人,号稱南華真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作品《南華經》等。此人有才卻一生不肯做官。據說家中繩樞甕牖、環堵蕭然,身上衣衫褴褛、遮不敝體,然而卻安常處順、逍遙自得,推崇“天命論”,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擯棄一切文化知識,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推行無為而治,回歸原始社會。
如果您讀過《胠箧》全文的話就會知道,莊子《胠箧》全文非常富有雄辯力,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僞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于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态。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其實,任何一種哲學都會讓人感覺有點偏激,哲學就是用偏激的 方法引發我們思考的。《莊子》的這段話雖然有點偏激,但它卻讓我們思考:我們是不是太注意法律細節,而少掉了對人本性的培養?其實一個社會始終需要兩個管道,一個是法律;另一個是心性的培養。從這個層面上說,《莊子》永遠有它存在的意義。
那麼寶玉讀了《南華經》之《外篇·胠箧》之後,續了怎樣的文字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原文如下:
賈寶玉續文
【續文】
焚花散麝,而閨閣始人含其勸矣;戕寶钗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喪減情意,而閨閣之美惡始相類矣。彼含其勸,則無參商之虞矣;戕其仙姿,無戀愛之心矣;灰其靈竅,無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張其羅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纏陷天下者也。
【翻譯】
除掉襲人攆走麝月,閨閣中就人人懂得自己應有的責任。抺殺掉寶钗那美麗的容顔外貌,塗抺掉黛玉的冰雪聰明,消滅一切的癡心妄想,然後這閨閣中的女人的好看與醜陋其本上都一樣了。都有自己的應有的責任,就不能有不和睦現象。抺殺她美麗的儀容外貌,就不會有相戀相愛的心了。塗掉她的冰雪聰明,就不會有才略情思上的相依之情啰。他寶钗、黛玉、襲人、麝月這般人,全都張着她那誘人的感情陷阱,和那迷眩人的羅網,以至于天下人所受其緾陷,而深深的迷眩在感情的陷阱裡。
兩文比較
從句式上看,賈寶玉續文是挺像莊子的,然而,寶玉是完全《南華經》誤讀了。
任何在鬧情緒的前提下所謂的了悟,是根本無法了悟。賈寶玉其實隻不過是在賭氣。
其實《南華經》這一段描寫主要就是批判假聖人假道學。寶玉明白,襲人不滿自己是因為自己不該大早上去湘雲黛玉房中,要讓他尊重禮法。但寶玉認為那都是假道學不應該提倡。所以《南華經》這一段,讓寶玉深有共鳴。聯系到早上受到的冷落之情,就寫下了“焚花散麝、戕钗灰玉”的續篇!
《外篇·胠箧》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态。寶玉認為襲人、麝月的賢惠、勸誡,寶钗的美貌、黛玉的才情是自己産生煩惱的原因,隻有去除花兒、麝香、仙姿、靈竅,才不至于迷惑而暈眩,使人落入羅網陷阱。
有紅學專家認為寶玉續《外篇·胠箧》,是為了點明滿清為“竊國者”,觀點如下:
滿清宣稱天下奪自流寇。康熙帝評價朱元璋說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康熙帝就曾反複提及“明太祖曠世英雄,超轶往昔,規模典章,我朝尚多徵據”,“朕觀明史,……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明代的典章制度到清代大部分都得到了保留,即“清承明制”。最主要的如中央不設宰相,以内閣作為輔政機構,相權分歸六部;地方設總督巡撫;監察方面,中央仍設六科給事中,地方則是十五道;司法制度上仍是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正是《外篇·胠箧》中的“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這種觀點我不認同。從後文中林黛玉的絕句中便可看出。
林黛玉來找寶玉,看了他的續文後又氣又笑,也提筆續書一絕:
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
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将醜語怪他人。
(注:《莊子因》,是福建閩縣的林雲銘在1688年編撰的一部注解《莊子》的名著。很多學者據此,認定《紅樓夢》成書于1688年康熙朝之後)
這首絕句脂硯齋看了後拍手叫好,批曰:“罵得痛快,非颦兒不可。真好颦兒,真好颦兒!好詩!若雲知音者颦兒也。”
“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将醜語怪他人。”很明顯,這樣的續文是寶玉“無見識”所緻,也得到了脂硯齋的肯定,又怎會暗含“竊國者”之類的思想呢?這樣的解讀是不是太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