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倉颉造字以來,漢字曆經五千年演變發展,是世界唯一一個自古傳承至今的文字體系,傳說倉颉造字時,“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意義深刻,蘊含了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
随着時代發展,人們的認知不斷拓展,一些詞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改變,大部分拓展了他的引申義,但也有一些意義發生颠覆性的改變。今天我們就來讨論幾個意思和願意完全相反的成語。
一、空穴來風
空穴來風,來自于戰國末期文學家思想家宋玉(就是那個美男子宋玉)的《風賦》,原文是:“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意思是:我聽師長說,枳樹樹枝彎曲就會有鳥來築巢,有孔洞就會形成風。(事物是依靠它憑借的東西形成的)憑借的東西不同,今天的風和氣就與尋常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空穴來風的本意是有孔才有風,比喻消息和傳說都是有根據的。例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初病風詩》:“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清朝梁啟超的《續論市民與銀行》:“然而銀行當事人,安能逃避責任,空穴來風,理有固然”。
而我們今天使用多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二、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nán xiōng nán dì),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争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原文釋義為: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才能傑出,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品德,兩人争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原意是說兩個人同樣優秀,難以分清伯仲,分出高下。而今的意思多是兩個人同樣壞,意思完全相反了。
同時,難兄難弟還有另外一個讀音:nàn xiōng nàn dì,比喻共患難的人,也指處于同樣困境的人。難有落難的意思。
三、愚不可及
遇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在政通人和的國家就表現的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的國家就表現的很愚鈍。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别人可以做到;他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卻是别人很難做到的。
如此看來,愚不可及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不利的情況下假裝糊塗,而心如明鏡,這種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身是誇贊的話。現在則形容一個人蠢笨的誰也比不上,愚昧無比。這意思的變化應該給了孔夫子一個大大的驚喜。
四、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出自《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說的是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周宣王問了幾次,紀渻子都說鬥雞總為外界所幹擾,還不能鬥。最後一次紀渻子說:“可以了,現在别的雞鳴叫,它已經沒有反應了,看上去像木頭雞一樣,已經完全具備鬥雞的品質了,别的雞沒有敢應戰的,看見它調頭就跑了。”
呆若木雞本意是精神内斂,不為外界幹擾,像木頭一樣,全力準備将要到來的戰鬥。
現在則主要形容一個人有點呆傻,或者是驚詫而發呆的樣子。
五、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民間俗語,源于明朝規定文官繡禽武官繪獸。穿上繪有禽獸的服裝就代表做官了所以明前期,此成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意思。
後來,吏治腐敗,文愛财,武惜死,老百姓視官員為盜匪,禽獸逐漸回歸傳統意義,衣冠禽獸也就成了罵人的話了。
有記載的最早的衣冠禽獸為貶義詞是明朝陳汝元的《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另外還有一些成語,随着時代發展,不再是原來的願成語,意思也發生了變化,例如:
①無奸不商
原成語是:“無尖不商”,說的是以前賣糧食的商人,稱好後,會多給一些,使糧食冒出尖。後來某些商人利益熏心,缺斤短兩,“無尖不商”逐漸演變成“無奸不商”,形容商人都會使手段玩套路。
②無毒不丈夫
原成語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意思是氣量小不是君子所為,沒有度量不是大丈夫。後來逐漸演變為“無毒不丈夫”,形容想成大事必須狠一些,這也是某些使用了不光明手段的人挂在嘴邊自我安慰的口頭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