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怎樣才能養成孩子自律的習慣

怎樣才能養成孩子自律的習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13:19:27

前幾天在地鐵上看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個小朋友一直在蹦蹦跳跳,吵吵鬧鬧,媽媽顯然覺得不妥,不斷地對孩子說:“别吵了,你會打擾别人的”、“别蹦了,一會摔了怎麼辦”、“再吵我就給你扔出去了”......結果是,這個孩子還是在吵鬧、在蹦跳,媽媽的話他全當成了耳旁風。你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遇見類似的情況?讓他寫作業,他偏不寫;讓他不要亂發脾氣,他還摔東西;……他總是會給你找各種各樣的麻煩,最後你隻好用提高嗓門或者幹脆用拳頭解決問題?在爆發親子沖突後又後悔不已?

其實,與熊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在所難免,畢竟我們和孩子都不是完美的,都會有情緒,重要的是把問題給解決了。

如何解決?楊傑在《精準回應: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書中說道:“最關鍵的要素在于你如何回應孩子,是不是及時回應,回應的落腳點是不是正确。”心理學上有句話叫:“無回應之地即絕境。”回應孩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沒有被回應的孩子不僅不能養成父母所希望的好習慣,反而可能會留下陰影。反過來,被精準回應的孩子才會更熱愛這個世界,有更強的内驅力。

怎樣才能養成孩子自律的習慣(想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1

什麼是精準回應?

《精準回應》裡說:“把我們的理解、尊重、鼓勵乃至要求和拒絕,用溫柔、準确、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這本書以家長的咨詢為案例,從親子互動場景入手,手把手教我們看清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教會我們改變思考方式,做到精準回應,從而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這也讓我想到一位寶媽對我說的話,她說:“看了那麼多育兒書,我還不信鬥不過我家的小崽子。”而楊傑在《精準回應》中表示,最應該控制和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恰恰是父母自己,包括情緒上的、思維上的。這些改變,是體現在每一次與孩子的溝通當中的,如果我們善于捕捉孩子的情緒,精準回應他們的需求,不僅不會爆發親子沖突,問題也順帶解決了,那取而代之的,隻會是親子之間更親密的愛。

在我看來,如果想做到精準回應,需要做到以下三點:控制好情緒、挖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善用溝通技巧。

01控制好情緒是精準回應的基礎

情緒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情緒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從近些年的新聞中就可以看出。

武漢一位14歲男孩因當衆被媽媽扇耳光而跳樓;因為母親的一句話,上海17歲男孩跳橋;福建的一位媽媽,因為和5年級兒子發生争吵,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兒子……

一條條觸目驚心的新聞,背後折射出的是情緒失控的父母和情緒不穩的孩子,因為情緒問題,爆發的可怕的親子沖突,甚至危及到了生命。

塞缪爾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着對它,它也笑着對你。”

楊傑也表示:“如果剝離情緒問題,就事論事地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親子溝通其實非常簡單。”

那到底怎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呢?

1.認真對待情緒

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可能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覺得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說到這裡,我想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我帶兒子上早教課,課上老師給孩子們講了《我的情緒小怪獸》的繪本,繪本裡面把情緒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顔色,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識别自己的情緒。講完之後,老師問孩子們問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老師問孩子們可以開心嗎?可以平和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可以。可是,當老師問孩子們可以生氣嗎?可以傷心嗎?孩子們也很一緻,都回答說不可以,包括我兒子。我吃了一驚,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可以識别出什麼是正面情緒,什麼是負面情緒,但是在他們的觀念中,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

楊傑在書中提到:“其實情緒并不是壞東西,負面情緒中往往隐藏着我們的需要和訴求,如果認真對待這些情緒,我們會更了解自己,也會更懂得滿足自己。”

壓抑負面情緒并不能徹底消除它,等到越積累越多,總有一天會爆發,這時候可能造成的傷害更大。當我們有了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不妨表達出來,隻要不波及他人就沒什麼問題。

2.整理念頭

楊傑在書中說:“管理情緒先管理念頭。”

什麼意思?很多時候,父母是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卻怎麼也改不掉,根源就在于錯誤做法的背後,其實是有着強大的念頭在支撐着的,所以,如果想要改變,必須先要斬斷這些有害的念頭。

所以,當我們在想要行動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樣做。當我們心中升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時,可以先問自己四個問題:這是真的嗎?我能百分百确定這是真的嗎?當我相信這個判斷時,我有什麼反應?沒有這個念頭,我會怎麼樣?

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媽媽因為11歲的孩子跟她睡覺非常苦惱,于是提議讓孩子自己睡,孩子和媽媽商量,讓媽媽先陪他睡兩天他再自己獨立睡一周,以此循環。媽媽答應了,可是後來越想越生氣,覺得兒子懦弱,又反悔了。結果兒子也生氣了。

那我們試試剛剛說到的方法:孩子懦弱,這是真的嗎?懦弱的定義是不敢面對眼前的現實,隻會逃避。而她的孩子卻提出了解決方案。

能百分之百确定孩子懦弱這個判斷是真的嗎?覺得孩子懦弱其實隻是那一段時間的感覺。

當媽媽認為孩子懦弱時會有什麼反應?憤怒、煩躁,不遵守和孩子的約定。

沒有這個判斷,媽媽會怎樣呢?媽媽會答應孩子提出的建議,并完成分床的問題。

看到了嗎?念頭的力量有多強大,它能使本來皆大歡喜的結局變成雙方都傷心的局面,所以,當我們下次出現類似的念頭的時,不妨試試,如果可以,最好用筆記錄下來,這樣會更清楚。

02挖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精準回應的關鍵

孩子的表達能力沒有成人好,所以很多時候不開心了就喜歡用哭鬧來解決問題,但是,父母卻不都是有耐心的,有的父母會選擇用怒氣控制孩子,但最後隻是孩子被迫屈服,有的則會選擇“冷處理”,而他們卻隻做到了“冷”,并沒有做到處理。

那再次遇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試着理解孩子的感受。

楊傑在《精準回應》中說道:“我不喜歡把教育看成某種技巧,教育的核心是感覺的融合,乃至内心的共鳴。”

有一次,作者去好友家做客,那時已經晚上9點了,朋友正在和數學輔導老師談話,原來,老師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孩子說眼睛疼,消極怠工,最後直接躲回自己的房間不學了。

如果是脾氣不好的父母,可能劈頭蓋臉就會一頓訓,可是,在作者的幫助下,這位媽媽沒有這樣做。她先是在自身上找了原因,那天因為開家長會,那天晚上的課本不用上的,但是,因為母子兩都沒有給老師打電話,導緻數學老師已經到了他家樓下,二人開完家長會隻好匆匆趕回去。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就表示自己不想上課,還提出周五要将玩遊戲的時間補給他,結果媽媽卻回了一句“你就玩電腦積極。”

盡管孩子萬般不情願,但還是連飯也沒吃上了課,直到最後躲回房間。

其實,這件事分析起來并不難,從表面看,孩子确實有錯,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你本來已經做了不上課的打算,突然又讓你上課,還餓着肚子,心情能好嗎?而且本來玩遊戲的時間媽媽也不同意補給他,孩子心理當然會不舒服。所以,如果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他的感受,然後精準回應他的需求,那他自然也會理解媽媽的感受。

在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後,我們再去看見孩子背後的需求。

《精準回應》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總是遭遇拒絕與冷漠,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會顯得膽小。”

看見孩子背後需求的第一步就是尊重,父母放下自己的權威,平等地對待孩子,傾聽孩子的聲音,認真回應孩子的要求。

第二步,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時學會坦然拒絕孩子,而且要記得,拒絕時要态度溫和,不能用譴責的方式回應。

第三步,在家裡提供一個有愛的環境,讓孩子覺得家裡是溫暖的、民主的,大人們是愛他的,願意傾聽他的。這樣,等孩子出入社會,才會覺得社會是有愛的。要記住,我們善待自己的孩子,社會才會善待他們。

03善用溝通技巧是精準回應的橋梁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确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和孩子之間同樣如此,明明充滿愛意,卻時常因為溝通不慎而引發矛盾。楊傑在《精準回應》中給了我們幾點建議。

1.認真聽,認真說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句話:“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楊傑在書中也提到:“我們不妨把‘尊重’‘傾聽’這些口号化為簡單的行動,像對待領導一樣,認真地對孩子說話,認真地聽孩子說話。”

比如,面對孩子到處亂跑,大喊大叫,如果媽媽不停地發布諸如“寶寶,小點聲,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别碰着”“和阿姨打招呼,要有禮貌”這樣的指令,孩子是不會聽媽媽的,因為他們兩完全在不同的波段,而且頻繁而無效的指令會影響孩子的做事效率。

相反,如果媽媽能首先喊“寶寶”,等待孩子回應之後,再簡單說出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容易達到目的。

2.學會請求,而非命令

請求和命令有什麼區别?書中的解釋是,請求可以坦然接受兩種結果:答應活拒絕;命令則隻有一種選擇:必須服從!

作者的嫂子就抱怨過,說兒子鵬鵬總是拒絕自己,就連扔垃圾這種小事也會,還反駁她,說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但據作者觀察,事實并不是完全如此,其實很多時候媽媽總是會批評鵬鵬,所以鵬鵬因為害怕被批評所以就先下手為強,為自己找好了理由。

如果媽媽能把命令變成請求,做到接受拒絕,不僅孩子會願意幫忙,降低了大人的管理成本,家庭氛圍也會更加融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任由我們操控的附屬品,如果牢牢記住這點,接受拒絕也就沒有那麼難了。

《精準回應》強調:“教育中最棘手的問題,比如磨蹭拖拉、不主動不自覺、情緒急躁甚至不肯去上學等,從宏觀上看幾乎無解;但是,如果從微觀上入手,打磨好每一次回應,把我們的理解、尊重、鼓勵乃至要求和拒絕,用溫柔、準确、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傳遞給孩子,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心中那塊堅冰,仿佛被置于陽春三月的和煦暖風中,竟漸漸地融化了。”

我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的原因在于,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慣性去處理問題,不認真傾聽孩子說的話,也不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經常唠叨、責備孩子,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聽,就以發脾氣收場,卻還要求孩子能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結果當然不會如願。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本書,可以徹底改變“總是忍不住發火”的親子溝通模式,學會精準、有愛地回應孩子,培養自主自律的好孩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