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明大多來源于人們對天象的崇拜,簡化之後就變成了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天幹的相合來源于河圖,兩兩相合,逢龍而化。那麼地支的相合到底是怎麼來的?老話說:“日月合鬥建,天地成六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地支的來源
夜晚的星空就像一個巨大的表盤,二十八宿繞天一圈,就像是這個表盤中的刻度一樣,記錄着日月星辰的位置。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組,也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各有七宿組成,共二十八宿。
人們将天空的一圈360度劃分為十二份,就是十二次,每一次都包含兩到三個星宿。這十二次就是十二地支的來源,所以地支原本是方位的概念,本身并沒有什麼力量,隻是一個方位。而地支的力量源泉取決于進入這個方位的天體之力。
當“歲星”進入某一個方位時,所産生的力量就是地支的原始力量。歲星繞天一圈,相等于地球上的十二年,也就是說歲星每運行三十度,對應着地球上的一年。歲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産生的力量也不一樣。
當歲星走完十二個三十度,産生了十二種不同的力量,對應着地球上的十二年,這十二種力量就是十二生肖的原始力量。比如今年是壬寅年,反映的是歲星在東北寅位三十度所産生的力量,當歲星走出這個方位時,虎年也就結束了。
當太陽進入這十二個方位時,就形成了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當然太陽的運行是以地球公轉為參照物所形成的一種視角,因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歲星”隻運行了三十度。因此每一個時間點,反映的是當年歲星的力量狀态,以十二長生來表示。
所以歲星就被稱為“年中天子”,一年一換。月份是将歲星力量的細分,而時辰是将歲星力量的再一次細分,因此年為根,月為苗,日為花,時為果。最終的果實所表達的也就是歲星的力量在此時此刻的狀态。
日月合鬥建,天地成六合
由上可知,十二地支原本是十二個方位,這十二個方位中所産生的力量取決于該方位當下的天體力量。這十二個方位也就是十二次,分别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鹑首、鹑火、鹑尾、壽星、大火、析木。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年,但是人們站在地球上是感覺不到地球運行的,隻能看到太陽在運行。于是人們将太陽一年的運行軌迹稱為“黃道”,是以地球公轉為參照物而形成的一種視角。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一圈就是一個回歸年,與地球公轉的時間是一樣的。
那麼太陽在天空中運行一圈,同樣會經過十二次,被稱為“日月合宿”。日月交會之處就為“月将”,是以逆時針方向運行的。春季的寅月,日月交會與“娵訾”之次,這一次包含室宿和壁宿,室宿也就是室火豬,其位置在亥,所以寅月的日月交會于亥。
到了卯月,日月交會與降婁之次,這一次包含奎宿和婁宿,也就是奎木狼和婁金狗,其位置在戌,所以卯月的日月交會在戌。到了辰月,日月交會于大梁之次,這一次包含胃宿、昴宿和壁宿,昴宿也就是昴日雞,其位置在酉,所以辰月的日月交會之處在酉。
巳月也是一樣,日月交會于實沈之次,這一次包含“觜宿”和參宿,也就是觜火猴和參水猿,其位置在申,所以申為猴,巳月的日月交會在申。依次逆行,午月在未,六月在午,七月在巳,八月在辰,九月在卯,十月在寅,十一月在醜,十二月在子。
所以每一年的日月交會之處就是逆行十二支,而日月交會之處就為“月将”。那麼月建也就是北鬥星鬥柄的指向,北鬥星的鬥柄永遠指向青龍七宿的心宿,心宿三星又被稱為“天之心”,代表着天體的力量中心,為天地之心。
因此《天官書》中說: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西,天下皆秋;因為鬥柄的指向就是心宿之位,也可以說成:心宿在東,天下皆春;心宿在西,天下皆秋。
那麼鬥柄的指向為月建,日月交會之處為月将,而月建和月将的相合就是地支的相合。正月建寅,日月交會在亥,寅亥相合。二月建卯,日月交會于戌,卯戌相合。三月建辰,日月交會于酉,辰酉相合。四月建巳,日月交會于申,巳申相合。
五月建午,日月交會于未,午未相合。六月建未,日月交會在午;七月建建申,日月交會在巳;八月建酉,日月交會在辰;九月建戌,日月交會在卯;十月建亥,日月交會在寅;十一月建子,日月交會在醜;十二月建醜,日月交會在子。
所以地支相合的關系也就是日月交會和月建相合的關系,反映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比如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導緻的。人們所看到的太陽在東邊,是因為所處的位置在西邊,也就是地球在西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