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幼兒活動的引導者

幼兒活動的引導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1:20:22

幼兒活動的引導者?■講述學前這十年·我的故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幼兒活動的引導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從幼兒指導者變為陪伴者)1

幼兒活動的引導者

■講述學前這十年·我的故事

2012年9月,我考編成功,成為一名幼兒教師。那一年,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此,《指南》成了每個幼教人的必讀書,每一年的業務考試内容也都是圍繞《指南》來的。十年光陰,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我親曆了從“教育兒童”到“看到兒童”再到“理解兒童”的過程。

十年前,我是一名“幼兒的指導者”。成為幼兒教師的那一刻,我激動又欣喜。但當我真正投入工作,才發現一切并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美好。面對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30多個孩子,我發現所學的專業知識在他們身上竟無法施展。面對家長的質疑和提問,我更是不知如何應對。在和有經驗的老師們的交談中,我聽到了“要給調皮的孩子好好講道理”“某位家長比較敏感,孩子有點兒小事就不得了,在戶外活動中要加倍注意”……将信将疑的我,也吸收了這些“經驗”。果然,班級工作變得越來越順了。

但是,工作中總有一些瞬間,讓我掩卷深思。我無意間注意到班級一個調皮的小男孩看到同伴流鼻血後,在其他孩子擔心、呼喊老師的瞬間,他卻快步跑過去幫夥伴拿來了一卷衛生紙。那一刻,我眼眶濕潤了,我看到了一個單純、善良、美好的幼兒。同時,這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

我突然發現,一直以來,我竟把自己看作一名高高在上、時時刻刻要“指導”幼兒的教師,而被我“指導”的幼兒,我又真正了解多少呢?我不敢深思。

于是,我開始認真閱讀起園長推薦的《捕捉兒童敏感期》《指南》這些專業書籍,一邊讀一邊結合實際遇到的案例,開始分析、思考。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看待幼兒的眼光變了。閱讀圖書時,有的幼兒會鑽進小洞洞裡;戶外活動時,會有幼兒悄悄跑去觀察草地上的蟲子和螞蟻;每次遇上沙水區遊戲,他們總是不願意回班,想再多玩一會兒……當我更多地了解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後,我便懂得了他們喜歡鑽在小洞洞裡,是因為他們處在空間敏感期;偷偷跑去觀察草地上的小昆蟲,是他們興趣使然,他們對大自然有與生俱來的親密感;玩水和沙子,更是幼兒的天性……那一刻,我的身份開始轉變。

後來,我是一名“幼兒的觀察者”。幼兒需要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記得一開始接觸環境創設,我們真的是很用力地在“做環境”。我們覺得閱讀區要畫一本書,寫上“閱讀區”的名稱,藝術區一定要懸挂不同吊飾,才會顯現出它的功能……但在園長的啟發下,我開始思考:幼兒園的環境到底是為誰服務的?應該有哪些功能?于是,我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幼兒。結果,我驚訝地發現,貼在牆上一成不變的圖案或裝飾物,有些幼兒一年都沒注意過;挂在藝術區的吊飾,除了滿足教師的審美需求,對幼兒起不到一點作用,甚至會妨礙他們操作。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認真觀察幼兒的重要性。

從藝術區開始,我們邊觀察邊思考。再次閱讀《指南》中藝術領域的要求時,我對“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态度的獨特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幼兒園的藝術區,一定是一個美的區域,一個屬于幼兒的區域,要有适合幼兒創作的材料。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像大師一樣去表達和創造。就這樣,在觀察、探索中,在與幼兒的讨論中,我們擁有了一個美的、自然的、豐富的、适合幼兒的藝術區。環境創設要着眼于幼兒,組織活動更要有兒童視角。緊接着,“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出現了。

現在,我是一名“幼兒的陪伴者”。經常聽到有人說,幼師的工作不好做,太累了。的确,我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用了,但靜下心來想一想,也正是因為這份工作,我才開始對自己進行反複追問和思考。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教育不是塑造别人而是修煉自己。成長中的幼兒具有多變性和複雜性,如何了解幼兒的發展與行為變化,成了我的工作重點。

今天,我終于讀懂了《指南》中“為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這句話。它提示我們,與其說是我們教育幼兒,不如說是我們陪伴幼兒一起成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07日第1版

作者:講述人: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十幼兒園 王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