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麼一種感受,每次喝牛奶的時候總會覺得腸道不舒服。有時候還伴有惡心、想嘔吐,甚至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腹瀉?嗯哼?這是怎麼回事?這是一種疾病嗎?别擔心整個亞洲接近有50%的人口或許都和你一樣有類似的問題。而這一現象就叫做乳糖不耐受。
要想了解什麼叫做乳糖不耐受,我們就需要了解下什麼叫做乳糖。
乳糖是我們母乳中的重要營養成分,乳糖進入人體以後,在小腸中的乳糖酶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半乳糖就進入大腦構成了咱們腦部和神經組織的成分。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夠茁壯地生長,乳糖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果腸道中的乳糖酶因為某些原因缺失了,或者活性降低了,那麼原本應該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被腸道吸收的過程,卻會被腸道中的細菌發酵分解為成醋酸、丙酸等短鍊脂肪酸及 二氧化碳等氣體,于是氣體會引發腹脹、腸鳴、醋酸、丙酸等短鍊脂肪酸引發腸道疼痛、嚴重誘發腹瀉,這些症狀就叫做乳糖不耐受症。
據流行病學分析顯示,中國人是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高發人群, 我國漢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的發生率為75%~95%,少數民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發生率為76.0%~95.5%。所以這也是為何中國人乳糖不耐受如此普遍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小時候接觸母乳中的乳糖很少發生不适呢?
别着急,接下來禚醫生給大家講一下,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和臨床分類。其實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所患的乳糖不耐受其實更多的是原發性乳糖不耐受,換句話說也叫做成人型乳糖不耐受。
正常情況下剛出生的嬰兒,腸粘膜會逐漸發育成熟,乳糖酶供應充足在攝入母乳的時候可以很好地将乳糖消化吸收,所以嬰兒很少發生乳糖不耐受。
但是幼仔于斷乳後一生中極少可能再攝入大量乳糖,成年後腸道乳糖酶即失去存在意義,所以多數哺乳動物臨近斷乳的時候,腸道乳糖酶會逐漸減少,最終完全消失。這主要和人體自然選擇下的乳糖酶基因關閉有關。
因此乳糖酶基因不再調節乳糖酶的分泌和産出,因此多半成年人都會産生乳糖消化不良引發乳糖不耐受。而這一基因的差異會因種族的區别而表現出不同的差距。例如歐洲人的乳糖基因關閉最少,因此乳糖不耐受的發病率僅為2,但是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幾乎 達100%。因此乳糖不耐受的發病多見自然選擇下的乳糖酶基因關閉有關,多見于成年人的原發性性乳糖不耐受。
例如繼發性的乳糖不耐受:病毒入侵引發的感染性腹瀉,如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腺病毒,均會直接攻擊腸粘膜細胞在細胞内繁殖,引發腸粘膜細胞變性壞死,其直接結果會引發腸粘膜上的柱狀細胞分泌乳糖酶活性降低甚至直接分泌減少,就會引發以脂肪、乳糖、以及其他雙糖的一過性吸收障礙,引發腹瀉産生乳糖不耐受。
初次引發腸粘膜損傷的其他疾病均會引發乳糖不耐受病,例如炎症性腸病、手術及藥物損傷等。
相信這是家長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了,因為據國家報道我國兒童先天性發生乳糖不耐受和乳糖吸收不良的發病率在3~5歲時為38.5%,在7、8歲時發病率最高,幾乎可以達87.6%。因乳糖不耐受而引發的嬰兒腹瀉幾乎可以占到46.9%~70.0%,這一數據不僅折磨諸位家長更是對我國醫療衛生的嚴峻挑戰。
那麼如果出現了類似乳糖不耐受的情況,我們作為家長的又該怎麼去解決這件事情呢?我們一點更要第一時間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核實,通常情況下在醫院會借助這幾種試驗來确診是否為乳糖不耐受,這裡簡單想大家接受一下。
總之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均可以準确地判定我們是否真的為乳糖不耐受,以此進行特異性的對症治療,減輕乳糖不耐受帶來的健康影響。
1、由于人體的乳糖酶的活性是受乳糖酶基因調控的,如果不幸被診斷為先天性的乳糖不耐受則屬于基因層面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尚且沒有較好的治療措施,因此此類人隻能終生禁食乳糖,來避免所帶來的問題。目前的基因治療還處于實驗研究中, 相信将來能成為乳糖不耐受症治療的有效手段。
2、其他類型的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療是原發病的治療。
乳糖不耐受是我們中國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和我們乳糖基因關閉有關相關,多見成人型不耐受和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少見先天性的乳糖不耐受。如果我們在食用牛奶、母乳以及其他乳制品出現類似腹脹、腹瀉、腹痛等情況的時候,就可以去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判定病情減少日後健康的麻煩。
如果診斷為乳糖不耐受也不要太過害怕,隻要對症治療,避免過多服用含有較多乳糖類的食物或者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機體對乳糖的耐受力即可。
怎麼樣現在大家更理解什麼叫做乳糖不耐受了吧,明白為什麼國人常見的原因了吧,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記得點贊、收藏,并轉發給身邊又需要的人吧,嘿嘿,純手打感謝支持喲。
部分參考文獻:
1、王文建.乳糖不耐受症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27(19):1468-1470.
2、陳健,賽曉勇.乳糖不耐受的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6,37(2):299-302
3、周蘭蘭,張玉英,劉娜,等.原發性乳糖酶缺乏的流行病學及分 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8): 836—83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