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木牛流馬是真實的嗎

木牛流馬是真實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09 23:36:08

提到諸葛亮,無人不知,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根據曆史記載和後世傳說諸葛亮有許多發明,其中有幾件充滿傳奇色彩,還有一件特别偉大。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這些發明,其中有許多自己的見解和發現,希望能為廣大的愛好者提高參考。

我們先來揭秘木牛流馬,因為木牛流馬無疑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關于木牛流馬有多種解釋,其中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獨輪車,這是許多專家教授考證的,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完全準确,因為獨輪車沒有多少科技含量,且早在三國之前幾百年就已經出現,當時就辘車,不值得被嚴謹的陳壽記錄于《三國志》中,認為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的人是書呆子,不足為論。

首先我們要了解,木牛和流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可見,木牛流馬确實存在過,并且是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現在我們先來了解木牛。

《三國志》作者陳壽還收集編寫了一部《諸葛亮集》,裡面詳細記錄了木牛流馬的外形和尺寸——《木牛流馬法》。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颔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二十裡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闆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後人根據上述尺寸制造了很多木牛流馬,現代民間就有幾十個版本,但是造型各異,沒有一個能完全按這個數據成功複原的,最大的最普遍的兩個缺陷是畫蛇添足和不省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原因隻有一個,這個數據不是諸葛亮寫的,它本身有所缺失(如為什麼同時出現牛足和牛腳,足和腳有什麼區别,一腳四足和雙者為牛腳又怎麼解釋,群行二十裡和日行二十裡為什麼重複出現,牛不飲食根本就是廢話……),如果數據完整就不會有今天的衆多疑惑。

我認為兩段數據都是木牛的(我的理由是二者運糧大約都是六百斤左右,既然流馬形制如象,為什麼不叫流象,牛比馬更像大象),上段是結構樣式,下段是尺寸,由于殘缺,二者不能完全匹配,單獨拿出來一樣也造不出完整的木牛流馬,其中數據量很大,太專業,一時半會說不清楚,這裡我隻說關鍵部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研究。

可以肯定陳壽當年也沒有見過實物,否則以嚴謹著稱的他也不會記錄這樣有明顯漏洞的數據,陳壽的《諸葛亮集》并非自己寫的,他隻是收集整理成冊,因此有錯也是情理之中,這就造成了後世都按照這個數據卻無法複原的主要原因。現代複原的所有木牛流馬都隻符合部分記錄,不過現代人至少複原了木牛的大部分的真相,流馬卻大大偏離了方向,本文最重要的就是解密流馬真相。

先看我對木牛的見解,“建興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可見木牛跑的是岐山道,岐山非常險峻,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不過對于諸葛亮北伐來說,岐山古道已經是路況最好的一條道,岐山古道雖然相對寬闊,但也有很多山路、小路和石階,多數路段根本不能用普通牛車和馬車運糧,因此諸葛亮才發明了木牛,木牛絕不會比當時的闆車好,但要比闆車更适應當時的地理環境。

木牛應該是一種有四腳的獨輪車或者四腳雙輪車,四隻腳可以前後活動,用來上下陡坡和台階,主要是爬台階,不爬台階或下坡時四腳可以收起(就像飛機的起落架),用輪子推行,畢竟用輪子更快更省力。

諸葛亮設計的四腳肯定還能省力。人能過的山路獨輪車大多也能過,即使陡坡也能推上去,但是上台階就不行了,木頭車輪在台階上磕幾次就碎了,恰好岐山古道有很多台階。

當時由于這種附帶爬台階功能的車子被諸葛亮發明出來後,岐山上不論是羊腸小道還是上下坡都可以讓一個士兵應付。說到這裡木牛最關鍵的就是四腳的設計,裴松之記錄了一句,人行六尺,牛行四步,這個看似多此一舉的記錄絕對隐藏了一個重要信息,因為人和木牛行走的路程肯定是一樣的,有必要記錄這樣一個數據嗎(有人認為這話暗含輪子直徑的數據),古代六尺大約1米45(等于現代人的兩步多),而古代一步卻有1米2左右(古代一步是長度單位,等于五尺,不是人邁一步),也就是說,現代人走兩步牛木要走四步,那麼牛是怎麼走路的?

現代複原的木牛首先走路方式不對,牛走路不會同時邁動前肢或後肢,而是左前右後,右前左後交替行走,每次隻擡一隻腳,這樣可保證重心永遠不偏離,有利于保持身體平衡,而且每次隻擡一隻腳可以省四分之三的力氣,同時也限制了速度(大部分四腳動物走路或奔跑時都是這樣的,隻有兔子、袋鼠等少數動物才會前肢或後肢同時移動,進行跳躍式行走),諸葛亮肯定考慮到了這一點,這也是省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木牛上台階時它的四肢會分别踩四級台階,跨度有一米五,這是牛行四步比較合理的解釋,如果加上杠杆原理和齒輪就能做到人不大勞了。

總結一下木牛:諸葛亮應該隻是給當時的手推車做了改進,加了四隻可以活動的腳和其它一些部件,外形像牛,因此得名木牛,至于另一個重要的裝置—牛舌,應該是刹車裝置,現代的手推車還在沿用,特别是下坡時沒有牛舌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獨輪車應該有兩個刹車裝置,雙輪車隻需一個。

其它牛頭,牛領什麼的應該與杠杆原理有關,而絕不是為了美觀,現代複原的木牛牛頭大多是裝飾用的,這絕對不可能,當時為了多運糧食,隻會盡可能的減輕重量,絕不會有多餘的一個部件。諸葛亮北伐過程木牛一共使用了兩次,兩次都是山路,而且大家要知道木牛運輸的路途并不遠,不需要從成都運到前線,當時蜀軍可以利用嘉陵江用船把糧食直接運到漢中。我的這種說法與裴松之的注解肯定有出入,但并不矛盾,僅供參考。

流馬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船,根據是“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斜谷就是斜褒道,斜褒道上有中國曆史上的奇迹—棧道,這是一個由斜河和褒河組成的峽谷,斜河向北,流到眉縣 現在叫石頭河,非常小,隻有60多公裡,諸葛亮原本應該打算利用的,可惜沒有打到那就病逝五丈原。褒河向南,流到漢中,長175公裡,二河都發源于離五丈原不足三公裡的地方。

當年蜀軍人馬和糧草到五丈原,就必須走棧道,棧道沿江而建,很平緩,跟現在高速公路差不多,但是它是用木闆搭起來的,常年累月的日曬雨淋,棧道非常脆弱,人馬在上面走都有危險,更不可能大規模運輸糧食。

好在棧道下面有河,如果水運糧食,那就簡單多了,不過褒河看起來長170多公裡,其實也是夾在山間的小河,枯水季節一半的河道估計要斷流,(筆者家鄉也有差不多的河流)這也是人們另可修棧道也從沒有開發航運的原因,今天褒河上已經建起了水庫,水很多,可以行船,看不到原貌了。

當年諸葛亮從成都發兵是春天,到了漢中雨季應該來了,他一定是利用了這個條件,做了流馬,古代褒河即使雨季也不可能行大船,流馬應該是一種能适應褒河小船。諸葛亮有流馬的想法不是走斜褒道才發生的,其實諸葛亮前四次北伐選的路線都是沿江而上,能用船運糧就絕不用人力畜力,或許正是前幾次北伐到時候,河水淺,經常耽誤前方補給後才發明了适應淺水的流馬。

那麼這種小船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叫流馬呢?我猜想,流馬最有可能是一種用馬皮做成的氣囊,或許就像羊皮筏子一樣,把馬皮密封起來,裝入糧食,在吹入空氣,這樣就可以飄在水面上并且保持馬的體形特征(形制如象,大象的特點是什麼,胖胖的身體和長鼻子,吹鼓的馬皮氣囊肯定很胖,長長的馬脖子就是象鼻)。古代軍隊羊皮或許沒有,但是馬皮一定不缺,戰馬死後,馬皮一般會保留下來,用做軍用帳篷或者包裹陣亡将士的屍體,當然也能做馬皮氣囊(流馬法中也提到了囊字和靬字,囊是包,靬是皮革,雖然二者看起來與氣囊沒有什麼關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密封肯定也不是問題,古代水袋密封效果就非常好。

木牛流馬是真實的嗎(揭秘木牛流馬)1

馬皮做的流馬有幾大優點,一是可以适應流量很小的河流,

還不怕磕磕碰碰,水流量大的時候可以由其它大船牽引,水小的時候可以讓纖夫在棧道上拉,完全可以沿着褒河逆流而上,到達五丈原;二是輕便,取出糧食後一個人可以背很多張,從褒河轉移到斜河,二者相距隻有幾公裡,這是木船無法比拟的;三是就地取材,做一個馬皮氣囊肯定比造一艘船快得多,實惠得多。當然也可能是把馬皮繃在木質骨架上,代替木闆,做成小船,這樣也是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生産速度。總之流馬肯定與水有關,如果流馬是木牛的升級改進版,也用木材制作的,那它應該與叫木馬才合理,絕不會出現“流”字。

這就是我自己對木牛流馬的一點見解,至于木牛流馬完全是自動機械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那麼木牛流馬為什麼會失傳呢?答案是局限性,木牛的主要作用是上下坡,爬台階,在大路上不如普通的闆車;流馬隻适應于小河航運,所以在軍事上出了秦嶺,其它地方就無用武之地了,農民也沒有馬皮可以使用,漸漸的也就失傳了。軍事上經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糧草跟不上,以至于讓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這種傳奇的工具。

曆史上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恐怕已經無人能複原了,以上見解僅供愛好者參考,有不同見解的可以給我發送留言,大家共同探讨改進,以解開曆史謎團,同時也希望那些動手能力強的愛好者早日複原木牛流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