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件高深的事情嗎?如果一心想追上王羲之,可能這件事就複雜多了,一輩子可能也達不到這樣的标準。關于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我聽說過不少,自幼在心裡就埋下了學習書法的種子。
古代有名的書法家很多,在兒時的一本書上,我曾經讀到《秃筆成塚》,說的是書法家懷素,不停的練字,毛筆寫秃了就扔在一邊,慢慢竟然積累成了小山一樣。還有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他抱怨自己寫不好字,他爸爸讓他把18缸水用來研墨,等18缸水用完了,他也就成了大書法家。
這些大家的故事,讓人覺得書法距離我們太遠,而大量竹木簡牍的出土,則讓普通人發現,原來古代普通人寫字是這麼惬意自然,而且章法有序,可借鑒的書法元素之多,令人驚歎。
20世紀初至今,不同時期簡牍的先後出土,數量、種類與日增多,這些寫在竹木片上的古人墨迹顯現出中國古文字向今文字逐漸變革的過程。從簡牍(竹木片)用來記載和書寫的那天起,就同華夏文明史構成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字體的書寫形式不斷地變化。
簡牍書法:長征 曾入展北京市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八屆北京美麗鄉村書法藝術展》 作者 李豔波
1959年出土于甘肅涼州磨嘴子6号漢墓的《武威漢簡》,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所出土的漢簡中的精品。行與行參差錯落,字與字之間間隔差不多相等,雖無萦帶連綿之勢,但卻有互為照應的整體協調之感,每一條簡就是一個不同的章法布局。後邊把每一條竹簡用麻繩串連成冊,不僅字上下之間有相互協調之感,而且左右參差錯落互相呼應從而使整體章法布局有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藝術審美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學習漢簡的過程中,也逐漸發現源自生活的竹簡,書寫起來别具美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茉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