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娃燒餅”制作現場
兩千多年前,西域“胡餅”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兩千多年後,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丁娃燒餅”沿着絲綢之路,第一次将美味帶到了哈薩克斯坦,續寫了“一帶一路”上的傳奇故事。日前,第十六屆哈薩克斯坦中國商品展覽會在阿拉木圖市舉行,“丁娃燒餅”随甘肅經貿代表團參展,一經亮相,便受到了中亞人民的熱捧。首席記者郭蘭英記者高宏梅/文吳海燕供圖
“中國北方燒餅的制作方法源于西域,西漢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到了唐代,人們以聽胡樂、看胡旋舞、穿胡服、吃胡餅為時髦。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對長安的胡餅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永登縣文史工作者、“丁娃燒餅”非遺項目申報者祁重泰說,“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驿站,東西文化的交彙點,永登當時是漢朝的軍事重鎮,燒餅則作為行軍作戰、屯田出行時随身攜帶的食品。”
祁重泰說,綜觀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燒餅,相比中國其他地區的燒餅有很大區别,主要體現在個頭、形态、制作工藝等方面。胡餅沿着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到了河西走廊甘肅地區後,既保留了傳統技藝,又與當地物産風物相結合,加入了更多地域特色,形成了獨特的美食。永登燒餅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曆史,是漢化了的“胡餅”。而“丁娃燒餅”作為永登燒餅的代表,既傳承古老的燒餅文化,又注入當地飲食文化元素,比如加入苦水玫瑰,制作成了玫瑰餅,在傳承中得到了發展,是一種曆史和文化的特殊載體。
“丁娃燒餅”已有多年的曆史,通過多年發展,聲名不斷遠揚,2015年被蘭州市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日前,第十六屆哈薩克斯坦中國商品展覽會在阿拉木圖市舉行,中國有十幾個省區市的220餘家企業參展,展品涵蓋消費多個領域。我省組織了農産品、食品、中藥材、新材料、高新技術、生物科技、建材、機械制造等領域的生産及進出口貿易企業參加了本屆展覽會。蘭州“丁娃燒餅”作為特色食品随團參展,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餅為媒傳播中國文化、謀求合作發展。
“因為考慮到運輸、食品保質期等因素,我們帶了30多種以玫瑰餅為主的高端産品。”甘肅丁娃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海燕說,産品一亮相,當地人很驚奇,拿起來嘗一嘗,贊不絕口。五天的展覽,許多人特意跑來買玫瑰餅,還堅起了大拇指。不僅老外着迷,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見到玫瑰餅更是喜愛有加。哈薩克中國銀行行長助理賈天飛買了好幾盒,表示要拿去送給當地朋友:“這是來自祖國的美味,我要把玫瑰餅送給哈薩克斯坦的朋友們,讓他們分享,通過美食了解中國、認識蘭州。”
在采訪時記者獲悉,“丁娃燒餅”今年取得了國際質量認證,對外貿易相關手續已辦理齊備,下一步要将産品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我們要把‘丁娃燒餅’做成甘肅旅遊商品,打造成繼蘭州牛肉面之後的第二張飲食名片,為甘肅發展旅遊文化産業作貢獻。”甘肅丁娃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明峰介紹,“丁娃燒餅”是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後要在保護傳承方面做更多工作,尤其要開展燒餅文化、玫瑰文化為主的技術研究,利用數字技術增強技術支撐能力,提高創造力、表現力和傳播力。要深入挖掘餅食曆史文化,打造專題非遺博物館,建設文化長廊,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原生态綠色産品展銷、觀摩、體驗活動,形成完備的文化産業鍊。同時,要以“丁娃燒餅”為龍頭,帶動一個産業的發展,讓燒餅曆史文化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傳承和延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