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山河月明》熱播,很多人才“恍然大明白”——原來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是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标的長子,在他上面還有一位嫡出的哥哥——虞懷王朱雄英。但非常奇怪的,朱雄英與他四個弟弟的名字完全不是一個路數!從朱允炆開始,朱标的兒子都是允字輩、名字的第三個字都是火旁,分别為允炆、允熥(吳庶人)、允熞(衡庶人)、允熙(瓯甯哀簡王)。可為何朱标的嫡長子卻不是允字輩呢?而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所有孫子中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家族字輩、也沒有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偏旁部首的!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有人說這是因為朱雄英身份特殊,是嫡長房嫡長孫、是時任皇太子朱标的嫡長子,将來是準備當皇帝的,所以朱元璋給他取了一個與衆不同的名字,為的是将來其他人避諱方便。可細想想,總覺得哪裡不對。誠然,在朱允炆成為皇太孫之後,時為魏國公的徐允恭的确是為避皇儲朱允炆的諱而更名為了徐輝祖,可朱允炆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都沒有改名!即便是在朱允炆當上皇帝之後,這三人也依然沒有改名。
而且,後來的大宗帝系、明成祖朱棣一脈,也從來都沒有皇帝或皇太子的兄弟因為避皇帝或皇太子的諱而改名的。比如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漢庶人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還有他們的兒孫趙惠王朱瞻塙、趙悼王朱祁镃等等,也都沒有為了避皇帝或皇太子的諱而改名。要知道,到朱瞻塙、朱祁镃當趙王時,趙藩與大宗帝系的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已經隻是堂兄弟、而非親兄弟了,但依然是不需要避諱的。因為他們名字中的這些字輩都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欽定的,即便是後世的皇帝也無權随意更改!所以,有明一朝的宗室是不需要避帝諱中的字輩的,隻要第三個字不與皇帝或皇太子重名就行。
明朝宗室奇葩的取名規則
提起明朝宗室的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元素周期表”。網上關于這個梗的帖子實在太多太多,這裡就不去鋪開贅述了。總而言之,明朝宗室的取名規則相當奇葩!
在尋常人家、包括很多朝代的宗室,同一輩的親兄弟、堂兄弟往往使用的都是同一個字輩。比如清聖祖康熙帝玄烨的兒子就都是胤字輩,如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理密親王胤礽、誠隐郡王胤祉、怡賢親王胤祥等等。充其量也就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後,一衆兄弟為避他的帝諱而将胤字改為了允字,但同一輩人的字輩依然還是隻有一個。
但明朝不同,或許是朱重八這個名字給朱元璋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實在太大了,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一口氣給每個兒子家都取了一套專用的字輩。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标一脈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秦愍王朱樉一脈是“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晉恭王朱棡一脈是“濟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後來的大宗帝系、明成祖朱棣一脈則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等等……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晉定王朱濟熺、明仁宗朱高熾等等雖然都是共一個祖父的叔伯兄弟,但字輩卻各不相同!當然,明朝宗室中的親兄弟的字輩還是相同的,比如朱允炆與朱允熥、朱濟熺與晉庶人朱濟熿、朱高熾與朱高煦等等。
建文帝朱允炆與明仁宗朱高熾(叔伯兄弟)
可各家的字輩都不相同,又如何區分輩分呢?于是,朱元璋又規定,子孫後代中同一輩人名字中的第三個字偏旁部首要一樣。比如朱允炆的炆、朱尚炳的炳、朱濟熺的熺、朱高熾的熾,偏旁部首都是火。同時,朱元璋還規定,父子之間名字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要符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原則。以後來的大宗帝系為例,朱棣的棣是木旁,木生火、所以他兒子朱高熾的熾是火旁;朱高熾的熾是火旁,火生土、所謂他兒子朱瞻基的基是土旁;朱瞻基的基是土旁,土生金、所以他兒子朱祁鎮的鎮是金旁……如此一來,五代之内的輩分一目了然。五代之外已經出了“五服”,血緣關系就比較疏遠了,真要是需要論輩分,去查玉牒就是了。
因為名字中第三個字隻能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偏旁部首,而明朝的宗室又不允許從事士農工商等職業、基本也就隻能在家“造小人兒”玩了。久而久之,明朝宗室的數量越來越多,現有的字已經不夠用了!不得已、老朱家隻能“瘋狂造字”,随便找個字加上金木水火土偏旁部首,就可以拿來做名字了。所以,很多帶着金旁的生僻字被造了出來,居然與後來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很多元素名稱重疊了,于是便有了“朱元璋生了一張元素周期表”之說。
虞懷王朱雄英為何不是允字輩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給每個兒子家都定了一套字輩,為何懿文太子朱标的嫡長子朱雄英卻不是允字輩呢?名字的第三個字也不是火旁,這還有從這套字輩的産生說起。
朱雄英,生母為懿文太子朱标的正妃常氏、外祖父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常氏與朱标同庚,是指腹為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娃娃親”。洪武二年,常遇春在軍中因病辭世。洪武四年,常氏和朱标剛剛十六歲,朱元璋便下旨正式冊立常氏為皇太子正妃,算是兌現當年對常遇春的承諾。洪武七年,朱雄英出生,他是朱标的第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孫子!朱元璋異常興奮,親自為孫子賜名雄英。從這個名字我們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對這個嫡長孫是充滿了期待的。
開平忠武王、鄂國公常遇春畫像
自洪武二年開始,朱元璋便着手命人編纂《祖訓錄》,到洪武六年時已經初步成書。之後于洪武八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又對《祖訓錄》進行了修訂并最終命名為《皇明祖訓》。而給各個兒子家的字輩,是洪武八年才正式确定并寫入《皇明祖訓》的。也就是說,朱雄英出生時,朱元璋創制的這套字輩還沒有最終确定!那會兒還沒有什麼允字輩、火旁。而洪武十年建文帝朱允炆出生時,《皇明祖訓》已經正式頒發,所以朱允炆便成了朱标一脈的第一個允字輩皇孫。或許是因為朱雄英作為嫡長孫身份特殊、又或許朱元璋對雄英這個名字情有獨鐘吧,雖然《皇明祖訓》确定了宗室的字輩,但朱元璋并沒有給朱雄英改名,直到洪武十五年病故,他一直都叫朱雄英。
因為彼時朱元璋還沒有設置皇太孫,雖然朱雄英是東宮嫡長子,卻沒有任何爵位、更加不是皇太孫。以至于朱雄英直到去世,依然還是皇嫡長孫,而不是皇太孫或親王、郡王。在朱雄英病故之後,朱元璋宣布“皇嫡長孫視同皇子”,正式追封朱雄英為虞王、谥“懷”,是為虞懷王。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因為是朱元璋所封,“靖難”之後明成祖朱棣将吳王朱允熥降為了廣澤王、衡王朱允熞降為了懷恩王、徐王朱允熙降為了敷惠王(後改封瓯甯王),唯獨就是沒敢降朱雄英的爵位!而這,也使得朱雄英成為了懿文太子朱标一脈唯一的一位親王和僅有的兩個有谥号的王爵之一,另一為是朱标的嫡幼子、朱允炆的同胞幼弟——瓯甯哀簡王朱允熙。當然,南明那些所謂“皇帝”追封、追谥的不算。
明成祖朱棣畫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