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哪些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7:10:14

 8月20日,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特别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标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的囑托是黨和國家賦予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曆史使命。

  長三角地區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之一,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廉價優質的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全面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抓住了全球要素分工帶來的戰略機遇。長三角以開放促發展,在不斷擴大開放中尋求發展機會,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生産要素、承接産業和産品生産環節的國際梯度轉移、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等方式,不斷增強經濟競争能力,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中心。長三角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16%的人口創造了24%的經濟總量、吸引了5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開放、創新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哪些(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1

  應當看到,過去幾十年長三角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圍繞國際大循環展開的,資金、技術甚至原料來自國外,産品也銷往國外市場,屬于典型的“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近年來,随着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我國内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内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着此消彼長的态勢。長三角區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産業鍊供應鍊相對完備、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國内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征日益顯現,具有較為成熟的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條件,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内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

  指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内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其中,開放的雙循環具有兩層重要意義:一是國内市場更高水平的開放,讓國内循環的層次和質量得以提升,從而增強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分工地位的安全性;二是要改變原來國内循環對國際循環的單向依賴,更好地發揮開放的國際大循環對國内循環的服務作用。一方面,利用國内市場的開放性吸引先進産品與要素,為國内部門創新與發展提供先進的稀缺資源。這将有利于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提升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水平。另一方面,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形成的進口競争,有利于滿足人民消費升級的需求,促使企業形成規模經濟與品牌等差異化競争新優勢,引導本國企業與産品“走出去”,形成雙向循環。

  長三角地區高水平開放的路徑選擇

  長三角因開放而發展,也必将以更大力度和更高水平推進全方位開放。第一,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形成長三角統一大市場。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其中的關鍵在于國内市場的循環暢通。隻有讓商品與要素在國内市場自由流動,讓中國成為一個全世界生産性要素(包括人才、資本、金融)都願意去的場所,才能形成國内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目前,長三角地區尚存在要素市場發育不成熟、行政力量幹預資源配置等問題。由此導緻産品和要素市場的地區分割、地區間産業惡性競争等現象,阻礙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性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破壁壘,有利于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高度開放、安全、自由流動的競争性的市場,将長三角地區打造成為連接國内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

  第二,大力推進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高水平開放的實質就是從商品要素開放向規則、标準、管理、規制的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制度型開放,以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制度規則,是新時代我國高質量開放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一是推進形成高标準的經貿規則。制度性開放本質上是一種“境内開放”,最根本的要求是促進區域内規則制度與國際通行的規則制度相銜接。為此,要密切跟蹤國際經貿規則的高标準演進新趨勢,積極對标國際經貿新規則,特别要注重推進長三角地區跨區域聯合制度改革與創新,複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型開放的經驗。二是更大力度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是創造公平競争市場環境的基礎。目前,長三角負面清單制度的開放度還不夠,具體表現為準入限制多、準入措施透明度不高。為此,要進一步壓縮負面清單,減少準入限制,提高特别許可準入措施的透明度。三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着力于打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尤其是需要對标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價指标體系等國際标準,在營商環境方面進一步進行規制變化和制度優化。這不僅是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生産要素的依托,也是激活市場微觀經濟主體,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機制。

  第三,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長三角地區集聚了全國19%的高等院校、21%的國家級科研基地、26%的高新企業,有條件在創新方式上率先突破,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試水,為全國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一是以開放創新實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運用國際、國内兩種資源,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争是實現技術突破的關鍵。要在暢通創新要素流動,共建科技、教育、産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區域創新生态基礎上,主動配置開放創新資源。一方面,國内市場要堅持“引進來”。充分發揮長三角科研設施、創新水平、轉化空間等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科技人才、關鍵設備與産品,吸引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為國内關鍵技術突破提供必要的國際先進要素與良好的創新環境。另一方面,要鼓勵國内科技人員“走出去”。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國内企業“走出去”,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國外一流創新資源,走出一條自主的開放式創新之路。二是以科技創新實現産業智能化、生态化發展。要加快上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南京、杭州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四大創新中心城市間的創新協同,為産業智能化、生态化奠定基礎。要适應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創新活動集聚空間由物理空間向網絡空間轉變的特點,推動區域創新協同模式的變革,共同推進長三角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推進數字經濟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助推産業智能化、生态化發展。要依托國内超大市場規模與産業配套能力,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環節建設,推動開發區向産業創新區的轉型升級,積極組建各類跨區域科技産業合作平台,加速創新成果跨區域轉化。提高長三角地區人才綜合服務水平,加大國際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形成協同引進、共同培育、共同使用的機制,不斷壯大創新人才隊伍。

  第四,推進開放平台建設,打造高效運行的多元化平台體系。長三角地區位于“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交彙點,現有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示範區、各類境内外國際合作園區、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多種開放平台。未來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開放平台建設,打造高效運行的多元化平台體系。要做好區域協調,進行差異化探索,推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建設。鼓勵各地建設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示範區與境内外國際合作園區,賦予示範區與園區更多的開放政策。立足跨境電子商務的先行優勢,加快建設數字化貿易平台。抓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打造高水平資本市場開放平台,盡快落地實施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通過滬倫通和滬深港通等機制促進資本流動,健全跨境資本監測和風險預警機制,确保資本市場開放平台穩健運行。

  (作者系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飒 張二震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号cssn_c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