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中的牛文化
牛在文學作品中,多數是人稱頌的。如老黃牛精神。魯迅先曾講”俯首甘為孺子牛”。
粵語當中有關牛的俗話很多。有褒也有眨,如:
粵語當中有一種褲子叫”牛頭褲”。
牛也有倔強的一面,所以,粵語又有”死牛一邊頸”此說法。
對于那些不聽使喚,不聽教的人,粵語叫他做"崩鼻牛"。
用“劏死牛”來形容打劫。
貼在你車頭玻璃上的”牛肉幹”,并不好食,那是違章罰款單。
牛,本來很溫順,即使是“牛王”,也不會橫蠻得撩是鬥非。而廣府人所說的“牛王頭”,則正是撩是鬥非之輩。
可是,在廣東為什麼”牛精”一詞成為貶義詞呢?
有家長教育孩子,往往會說:“呢個人好牛精嘅,咪同渠玩呀!”
在粵語廣府話裡,一般形容某些人沒文化、表現得粗野,橫蠻,臭脾氣,而且容易沖動,和急性子的人俗稱為“牛精”。
一些人講“牛精”的同時,另一些人口頭上又有個“牛王頭”的說法,和“牛精”的意思差不多。
俗語有:
牛唔飲水唔揿得中頭低。
歇後語有:
燒水劏牛——揾工做。
牛嚼牡丹——唔識花共草
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大耳牛——唔受教
大水牛打交——勾心鬥角
黃牛過河——各顧各
老牛筋——煲唔腍
拉牛上樹——夾硬來
阿公睇牛——約莫
關于牛的廣府俗語,歇後語還有很多,大家不妨作個補充。(聶巨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