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97年重慶之所以直轄,三峽工程幾乎起了決定性的因素。
而三峽工程從論證到上馬,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上世紀80年代,還曾經謀劃成立三峽省,解決移民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不過,當初的三峽省,卻和重慶沒有什麼關系,就連省會都選擇在了湖北的宜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三峽大壩最初的兩種方案說起。
一:高壩方案:即三峽大壩200米高程,正常水位200米。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蓄洪量大,調節能力強,萬噸輪船可以直達重慶港。但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投資巨大,且需要移民數量多,淹沒的面積也較多。
二:低壩方案:即三峽大壩高程為165米,正常水位150米。
這個方案的優勢是投資相對較小,移民也隻有30萬,隻淹沒萬縣等少數縣城。但劣勢在于防洪效果一般,且對重慶上遊的通航能力提升也不大。
1984年,國家決定按照低壩方案上馬三峽工程,并籌備三峽省。但是這時出現了兩個意外,打亂了進程。
首先是社會各界對三峽的質疑聲音很大,反對意見多,讓決策者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然後是重慶旗幟鮮明反對低壩方案,認為低壩方案不能讓萬噸輪船到達重慶港,無法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
于是重慶人就提出了180米的“中壩方案”,即三峽壩高185米,正常水位180米。專家經過研究之後,決定再次充分的論證,同時暫緩三峽工程的上馬。
這樣,沒有三峽工程的三峽省,也自然就夭折了。直到十多年後,三峽工程正式獲得表決通過,重慶也順理成章直轄。
由此可見,當年的三峽省之所以沒有選擇重慶作為省會,主要是因為淹沒的面積有限,幾乎不涉及老重慶的範圍,自然就和重慶的關系不大了。
而如果當初三峽工程直接按高壩方案上馬,也許,重慶就順理成章成為三峽省的省會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