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在網上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國學賬号在教大家學習中秋詩詞,其中不乏一些賬号竟然把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等等脍炙人口的賞月詩也歸入慶祝中秋的詩詞之中。
其實這完全是一知半解,隻看見月亮就想到中秋的誤讀和誤解,其實曆史上李白所在的天寶年間是不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月亮崇拜,先民在秋分這一天祭月,祈求豐收。
在《周禮》等著作中,過了中秋這一天就是冬季即将到來的預兆,除了拜月,還有給家人送上厚衣服的做法。這就是書中說的“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
圖注:漢代月神畫像磚,月中已經有了桂樹、蟾蜍的概念
到了漢代的時候,中秋也沒有如今那麼大影響力,隻是在這天或者在立秋這天,地方會組織一些敬老、養老的活動。在魏晉時期,中秋也并未流行到全國。
到了李白所在的盛唐時期,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雖然中秋遠遠比魏晉時期普及,但是官方和民間并不組織慶祝中秋,因為官方有更要緊的節日去操辦,這個節日就是——千秋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迎來了極盛,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即将迎來自己的第40個生日。
當時的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乘此機會,上奏皇帝說:皇帝的生日在八月初五,應當把這一天定為千秋節,讓全天下人和皇帝陛下一起慶賀大唐江山千秋萬代!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唐會典·卷二十九》
唐玄宗大喜,準奏,于是從這一年開始,每年秋季農曆8月5日,大唐都要舉行盛大宴會和歌舞表演,讓朝野同歡。而且從這天起還要放假三天,以示軍民同歡。
“天下諸州鹹令宴樂,休假三日”。
到了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大唐的文武百官認為“千秋節”這個名字不好,因為千秋萬代雖然長久,但畢竟是有限的!百官的意思是“千秋節”應該改成“天長節”,寓意大唐江山“天長地久”。
唐玄宗這個時候已經快60歲了,就喜歡聽長壽、天長地久之類的話,馬上就同意了。
不過,好景不長,沒幾年就爆發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退位當了太上皇。
兒子肅宗繼位後,也按照老規矩,把自己的生日農曆九月初三,定為“天平地成節”,要求大家也一起給自己過生日。
但是此時的唐玄宗還活得好好的,為了表示孝道,唐肅宗隻能讓“天長節”與“天平地成節”大家一起過。
但是一個八月初五,一個九月初三,都要安排大肆慶祝的話,唐朝的國力已經吃不消了,于是朝廷決定把這兩個節日折中一下,幹脆選一個八月十五中秋日,你們兩個皇帝一起過生日得了。
于是朝廷就把兩個生日合并為“天長節”,把慶賀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所以說,李白生活在大唐時期的時候(701年—762年),大唐慶祝最多的就是“千秋節”和“天長節”,所以李白的詩中描寫月亮的極多,但是基本上沒有寫中秋節的詩。
而全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詳的《靜夜思》,雖然李白寫詩的具體地點、時間都有争議。
比如有專家考證這首詩是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26歲的李白客居揚州旅舍時所寫;
但也有專家表示不同意見,認為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6-8年,遊曆金陵長幹裡時所寫;
還有人說,這是李白客居湖北廣水市壽山時所寫,并且在壽山立了一塊大石碑,上面寫道:“《靜夜思》誕生地”!
但不論哪一種觀點,都沒有說李白的《靜夜思》是中秋詩!
等到唐玄宗、李白都故去之後,到了中唐時期。
雖然當時的皇帝、官方還在慶祝“天長節”,但此時的慶祝更多的是表達對大唐江山的祝福,給皇帝過生日的意味就少了很多;
圖注:秋庭賞月圖(局部) 袁江(清)
到了晚唐時期,官方連過天長節的精力都沒了……
但是官方不辦無所謂,民間已經認可了這個可以賞月、看戲、吃美食的八月十五中秋節。
于是在經曆了又一輪五代十國的戰亂後,宋朝時期終于奠定了如今中秋節的大緻風俗,北宋時期,中秋節就已經成了和春節齊名的重要節日,無數文人墨客開始寫下來中秋團圓相關的詩詞。
比如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大文豪蘇轼在丙辰年中秋節,和同僚過節喝的大醉,醒來後懷念弟弟蘇轍,寫下來著名的中秋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到了南宋時,才出現了祭拜月神用的月餅,再到後來明清時期,人們又進一步發展了中秋節,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
在這裡,@以史為鑒 祝讀者朋友們阖家幸福,身體健康,中秋節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