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制作工藝流程解說
第一部分:采青
武夷岩茶采摘時間一般在農曆四月中旬初。古話說“夏前三天沒得采,夏後三天采不完”。采摘前先“開山”也稱祭山神。
武夷岩茶采摘時采摘方法是否得當,所采的梢葉是否标準,不但關系到青葉的質量優劣、做青的難易,而且影響産品茶的質量。一般采摘應由叢内采到叢外。由叢下采到叢上(水仙高、老枞茶樹),逐枝采淨,這樣才不會落下鮮葉,形成“濫叢”。傳統的岩茶講究“吃水”,大多采摘"大開面“的茶青,采摘武夷岩茶标準是開面三葉(開面指:第一葉小于第二葉三分之一是小開面,差不多達到三分之二是中開面,三分之二以上是大開面)。采摘完的要盡快挑回茶廠,以防止茶青過度的擠壓發熱燒傷鮮葉。
采摘标準
第二部分:倒青俗稱(曬青、萎凋)
武夷岩茶倒青是比喻青葉被太陽曬後茶青梢頭部分趴下或發軟狀。也是俗稱的萎凋。曬青最早是用竹篾編制的曬青湖,為了茶青更好的分散開來現在換成了曬青布。倒青是否恰當,對于後續做青有很大的關系。曬青工藝是形成武夷岩茶香、味的基礎,曬青是利用太陽光的溫熱能迅速提高葉溫,蒸發水分,增強酶的活性,促進大分子化合物的分解轉化和破壞葉綠素,同時發揮低沸點的青臭氣,對香氣形成有良好的作用。(春茶曬青通常在上午11點前和下午2點後進行曬青,曬青攤葉厚度為2-3斤/㎡ ,萎凋全過程應控制翻伴2-3次,總厲時觀察茶青狀況和光照強度而定,日光曬青時間(一般約幾十分鐘)。這個時間段的陽光較弱,氣溫較低(不超過34攝氏度),不易灼傷葉片。)曬青是否适時,通常看頂葉及尖芽是否下垂,葉面大部分是否失去光澤,也可以通過用手抓青的感覺來判斷倒青是否達到所要的要求,葉質柔軟,青氣減退,青香顯露,減重率為10%—15%,曬青适度葉含水率為70%左右。倒好的青待熱氣散掉後裝篩,放進做青室的青架上。
曬青
第三部分:做青(搖青)
做青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做青室内溫度控制在24-30度,濕度控制在80%-85%。做青階段是武夷岩茶優異内質得以表現、形成良好色、香、味及“綠葉紅鑲邊”的關鍵環節。
做青原則是:搖轉次數,先少後多;用力程度,先輕後重;做青的間隔時間,先短後長。主要關鍵看品種、天氣、茶青内含水分、青葉變化情況而靈活掌握做青手法。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轉和相互摩擦,使葉片邊緣逐漸受損,并均勻地加深,經發酵氧化後産生綠葉紅鑲邊。影響做青的因素較多,處理方式也多樣。也就出現做茶界流傳的“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做青在靜置發酵過程中,茶青内含物質逐漸進氧化和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高花香。手工搖青時雙手并用(一推一拉)讓茶青篩打圓轉使茶青蓬起呈螺旋旋轉,即有利于茶葉相互碰撞,促進“走水”。做青工序為搖青—靜置重複5-7次;每次搖青次數從少到多,逐次增加從數十次到數百次不等,再看茶青發酵、走水等情況而調整。每次靜置間隔時間從短到長,一般靜置間隔時為五十分鐘到兩個小時之間,每次靜置時間根據青葉的變化而定。由于靜置時間逐漸加長,每次攤葉厚度也逐次加厚。為控制茶青“走水”速度可利用并篩方法控制。視青葉情況;從兩并一或三并二,或四并三等。茶青做到後期,要觀察茶青狀态;進行适當的重搖。
機器搖青
岩茶制作工藝之走水
含義: 水是鮮葉含量最高的一種成分,占鮮葉總重量的75%-78%,鮮葉中的水有結合水(比較難搞的)與遊離水(比較好搞的)之分,結合水,是與鮮葉内物質膠粒緊密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體,不能自由流動,也不能溶解其他物質,并且不易蒸發,茶葉加工成成品後殘存5%的水分,基本上是這種水遊離水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水,占鮮葉的絕大部分,葉内一些可溶性化學成分均溶解在這種水裡。在制茶過程中的,遊離水逐步散失,形成具有一定濃度的溶劑,以利内含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制作:在走水的過程中,茶葉香氣會随着水分的蒸發走向,流散到葉片的每一個部位中去,這也是搖青與堆青工序反複交疊的精華所求,同時,鮮葉通過靜置失水,搖動還陽的過程,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可以使茶味更柔和醇厚。随着水分的均勻揮發和茶葉内含物在發酵過程中的相互作用,茶葉會經曆青葉香→輕花香→花香→輕果香→果香→熟果香的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呈現出香郁味醇的完美口感。
有的茶青走水過多或過快時,處理辦法是略搖茶青後,堆成“鳥窩狀”,以此控制茶青走水速度。
茶青走水不夠透時或緩慢時,将茶青平攤青篩上,以促進茶青走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