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6:23:28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大約1500年前的某一天,建康城(今南京)外長江邊一座正在新建的佛寺裡舉行了一場儀式,黃土夯築的佛塔地基被挖開一個地宮,放入裝有佛教聖物的石質舍利函。儀式是否盛大無從得知,但必定非常鄭重,即使人們用黃土封護地宮時仍然一絲不苟,他們先是在地面灑上一層包括銅錢、金銀、水晶、瑪瑙、琥珀等在内的供奉物,再覆以黃土夯實,如此反複,最終完成瘗埋活動。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1

千年以降,滄桑巨變。如今這座佛寺所在的鳳台南路西營村距離長江已遠達5千米,經過近3年的考古發掘,這座南方地區保存最好、布局最為完整的佛寺遺址終于重見天日,出土的200餘件文物正在南京六朝博物館“煙雨樓台——西營村考古紀實展”展出。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2

金寶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代杜牧這句詩讓一個煙雨朦胧、梵刹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中,而西營村南朝佛寺遺址正是“四百八十寺”之一。

一枚銅錢,鉚定佛寺始建年代

“南京被稱作六朝古都,建康城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個數字并不算誇張,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發現過南朝佛教的遺物和遺迹,但是佛殿、塔基、地宮和佛像同時被發現,這還是首次。”考古領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龔巨平說。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3

佛寺建築基質分布圖

在已發掘的範圍内,西營村遺址坐北朝南,長約110米,寬近60米,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佛塔和大殿,當年佛寺地處伸入長江的高岡上,從江面上看去顯得巍峨壯觀。佛寺打地基時很考究,大殿基址整體(尤其是中部)用土墊實1米多深,然後在其上開挖磉墩基槽,先用紅色粉砂岩築底,再用黃土、灰土分層夯築,大殿的柱子就立在基槽之上,這樣的地基可以保證柱子穩定支撐巨大的房頂而不會沉降。佛塔地基要承重多層寶塔則更花功夫,人們向地下深挖接近2米,再用黃土雜以卵石夯築,每一夯層隻有薄薄的10厘米左右,幾乎是用做“千層餅”的細緻工夫打地基,這正是當時營建高等級建築時的常規做法。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4

佛塔地宮

今天的寺廟往往以大雄寶殿作為核心建築,然而西營村遺址考古卻清晰地表明,這座佛寺采用“前塔後殿,以塔為中心”的結構,難道這就是南朝佛寺的基本樣式嗎?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學鋒告訴記者,以塔為中心是印度佛寺的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生根并開枝散葉,因此佛寺格局仍然保留印度範式,北朝的河南洛陽永甯寺遺址、河北邺城趙彭城佛寺遺址都采用相同的寺院結構。根據西營村考古可以推測,“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除了“舍宅為寺”(捐出住宅做寺院)之外,專門興建的佛寺應該是圍繞佛塔興建其他建築,并且結合中國建築傳統,四周用回廊圍成方形院落。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5

元嘉四铢

目前還沒有能證明佛寺名稱的文物,那麼遺址的年代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龔巨平表示,夯土層中出土了大量的銅錢,包括半兩、貨泉、布泉、五铢、大泉五十、大布黃千、四铢等種類,年代可早至秦漢,最晚的是南朝劉宋元嘉四铢。元嘉是劉宋第三位皇帝劉義隆的年号,使用時間為公元424年至公元435年,而元嘉四铢始鑄于公元430年,由此可以推斷,佛塔塔基埋藏舍利函的年代不早于公元430年。同時,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殘件、蓮花紋瓦當等建築構件均具有典型南朝特征,考古專家認為這座佛寺始建年代不早于南朝劉宋,可能毀棄于梁代的侯景之亂或隋平陳南朝滅亡之際。

一座地宮,見證南朝“一帶一路”

在六朝博物館的展廳中,三組石構件被放在很顯眼的位置,據介紹,它們就是舍利函的殘件。

研究表明,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頂蓋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扣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邊長0.88米,高0.78米的石盒,這是目前考古所見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6

蓮花紋瓦當

按佛教儀軌,舍利函内應該盛放舍利等佛教聖物,因此西營村遺址地宮的舍利函内裝着什麼格外令人期待。可惜的是,地宮在後代曾被發現并被打開,舍利函被打碎,函内的聖物也大量流失,盡管如此,地宮中殘留的文物仍然很豐富,有金、銀、銅、水晶、琥珀、瑪瑙、玻璃等各類材質,在展櫃中顯得五彩斑斓,美不勝收。它們往往被作為佛教的寶物用來供佛,寄托着美好的祈願,如在一件穿孔的滑石立方體上,就刻着“弟子葛安孫願生西方 無量壽佛國□ 食自□一切衆生親親眷 屬朋友知識一同所願”,表明當時佛教信仰在民間已經深入人心。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7

方形穿孔發願文滑石器

不僅如此,南朝時帝王大興佛寺、論究佛理,高僧在南京翻譯佛經,學術界興起形神之辯、夷夏之争、沙門禮敬王者之争等有關佛理的論辯,佛教由此興盛,甚至成為“國教”。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8

金花飾件

地宮中的文物,還表明南朝建康城與今天“一帶一路”沿線的聯系。龔巨平告訴記者,科學檢測表明,琉璃、瑪瑙、琥珀等文物多為域外産品,顯示出南亞地區的風格。其實早在漢代,羅馬就曾派使節沿海路來到中國,東晉時高僧法顯從天竺歸國時就取道海路,梁武帝時達摩來中國在廣州登陸,然後被禮邀至建康。地宮中出土如此多樣的舶來品,表明當時中國南方與海絲沿線國家的聯系已經相當緊密。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9

琉璃珠

展廳中的玻璃器已經殘碎,它們看起來和今天的玻璃類似,晶瑩而透明。這樣的玻璃器當時有兩個産地:羅馬和薩珊波斯,來中國有兩條路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走陸路,需要翻越帕米爾高原,在天山或昆侖山腳下跋涉,沿河西走廊進入中原;走海路,則需要經阿拉伯海繞過印度半島進入孟加拉灣,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10

琥珀猴

這座深藏千年的地宮,以其出土的域外文物,向今天的人們展示了當時的建康城如何連接着1500年前的“一帶一路”。

一隻佛足,回響東傳日韓足音

此次考古,發現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廳中展出的佛頭、佛足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展示了南朝時期高超的雕塑技藝。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的遺迹,而是建築之間的空地地層中,這表明這些殘缺的佛造像曾經被丢棄在院子裡,這個過程也許不是一次完成,而經曆了一段時間,它們成為這座佛寺被毀棄時的見證。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11

陶佛身

出土的佛頭并不大,基本隻有拳頭大小,紅陶質地,普遍面相圓潤,眉眼細長,臉上帶着淺淺的微笑,清靜自足的神态生動傳神。在一個獨立展櫃裡,展示着一件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無頭小佛像,佛衣有着褒衣博帶式的寬大閑适,下垂的襟擺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皺,讓泥土燒制的硬陶有絲綢一般的柔軟質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稱為“無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屬于“與願印”。據介紹,這種“無畏與願印”最早出現在南朝,随後不僅流傳到中國北方,還遠達朝鮮和日本。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12

鎏金銅佛足

展覽中還有一件鎏金銅佛足,隻殘存前半個腳掌和腳趾,因為年代久遠布滿綠色銅鏽,但部分殘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閃光。銅佛足的尺寸與真人相仿,專家認為它屬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當年因為鎏金而金光燦燦,被供奉在這座佛寺中。

這件殘銅佛足仿佛是一個隐喻,以一種空谷足音的方式無聲講述着一個南朝時佛教東傳朝鮮半島,進而抵達日本列島的故事。據張學鋒教授介紹,六朝時期,朝鮮半島處于“三國時代”,北方的高句麗和東南的新羅向華北政權納貢,百濟為了尋找保護,遂跨海與東晉修好,朝貢關系貫穿了整個南朝,佛教由此傳入百濟。百濟的聖明王還專門派遣使者到南朝的梁尋求佛法,佛教因此在百濟興盛。

考古曆史重要墓葬(南朝四百八十寺)13

釉陶佛頭

為了對抗宿敵高句麗和擴張後的新羅,聖明王還強化了與日本的聯系,将佛像、佛經贈送給日本欽明天皇,南朝佛教就這樣通過國家贈與的形式由百濟傳到日本。為了感謝日本的軍事援助,百濟還向日本傳入了漢文和醫術等,它們和佛教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推動了日本文化蓬勃發展,成為東亞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王宏偉

編輯: 王宏偉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