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上初高中時,都有看到過原子模型,一般來說,這個模型就是一個原子核在中心,外面有電子,電子有相應的軌道。這就好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中心有個太陽,外面各個行星在各自軌道上。
然後,老師一般還會說,原子核是帶正電,電子是帶負電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才會帶正電。
實際上,初高中老師講授的原子結構是經過“特意”簡化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方便教學。真實的原子模型是和上圖中的模型截然不同的。在經過幾代物理學家的努力,原子模型發生了好幾次叠代。
如今,最為主流的原子模型更接近于下面這樣。
我來給你稍加解釋一下:這個模型與初高中所需學的模型之間的區别在哪?
首先,這個模型的比例是和初高中所學的不同。這裡的原子核極其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那原子核最多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粗細的水平。雖然如此,但原子核的質量占據了整個原子總質量的99.99%以上。除此之外,電子不存在軌道,而是呈現概率雲的形式。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很不同的。你在觀測一個電子時,你很難同時獲得電子的“位置信息”和“動量信息”。他們發現,隻要測準了“位置信息”,再測“動量信息”就不準了,反之亦然。這是因為,觀測本身就會影響到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态。基于這個原因,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但是,在研究原子模型的過程中,科學家一直備受一個問題的困擾。上文我們也提到了,電子是帶負電的,而質子是帶正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想吸引。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為什麼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這裡其實就涉及到了物理學中非常基礎的定律,這就是能量最低原理。這個定理告訴我們:
所有的能量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
那這個和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有什麼關系呢?
這就需要引入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物理學認知,這也就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質能等價。如果要問在整個科學史上最出名的方程是哪個?
那一定就是質能方程,也就是E=mc^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
愛因斯坦在《質能等價》的論文中,開頭就寫到:
若一個物體以輻射形式發射能量L,它的質量減少L/c²。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把質量和能量統一了起來,它們是一個物體的兩個面。質量裡還有能量,能量裡還有質量。在科學界還有一種觀念,它們認為:物質實際上是能量極度壓縮的狀态。或者說,世界其實是能量的。
于是,我們就會知道,任何的物體,隻要有質量,它就蘊含着mc^2的能量。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知道,電子,質子,中子都可以通過質能方程計算出它們所對應的能量。
當一個電子墜入到原子核後,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和質子會發生反應,生成一個中子和中微子。而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是這個反應不會自發進行。
這裡核心的原因就在:“電子能量” “質子能量”<“中子能量” “中微子能量”。
所以,要使得反應進行,就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才行。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們可以通過查表來獲取到中子、電子、質子的能量,如下:
這裡補充一點,中微子的質量如今也沒有測到準确值,但我們知道的是它的質量微乎其微,最低的上限在0.12 eV至0.25 eV之間,這和電子質量都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更不要說和質子、中子相比了。所以,我們可以忽略掉中微子的存在,因為它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我們通過把電子和質子的能量加和,就得938.782 MeV。這個能量是要小于質子的939.565 MeV。所以根據能量最低原理,能量要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電子和質子的反應,在不輸入能量的情況下,是不會發生的。這才确保了電子不會墜入到原子核中。
從上文中,我們知道,中子的能量要大于電子和質子的能量,所以,中子和中微子是有可能發生反應,生成電子和質子的。事實也确實如此,這個反應被我們稱為β衰變。
沒有被約束在原子核的自由中子,在自然條件大概15分鐘就會發生β衰變。而在原子核中的中子發生β衰變就困難許多。
泡利不相容原理當然,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去壓縮電子,要把它們壓入到原子核中。你會發現,即使你補齊了反應所需要的能量,反應也不會發生。那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除了質量最低原理,實際上還存在着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個理論告訴我們:
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于相同的量子态。
那這到底啥意思呢?
具體來說就是,在微觀粒子中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玻色子,一類叫費米子。玻色子是“群居”,但費米子其實是“獨居”。那這要咋理解呢?電子是典型的費米子,我們就以“電子為例”。
泡利就發現原子核外的電子其實不是亂來的,它們其實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電子都有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量子态”,這就導緻它們好像在排排坐做一樣。如果你對其施加壓力,這時候這種量子效應就會産生對外抵抗的“力”,以此來抵抗壓力,同時電子也不至于就在這個壓力下墜入到原子核内,這個“力”也被稱為簡并态壓力。
這種現象其實并不常見,但是在天文學中卻是很常見的。類似于太陽這樣的恒星,如果演化到生命盡頭,就會形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其實就是電子處于簡并态,簡并态壓力對抗住了自身的引力作用。
但是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宇宙中,質量要比太陽多一些的恒星,在演化晚期會形成中子星。中子星就屬于電子的簡并态壓力沒有阻擋住引力,導緻電子被壓入了原子核中,電子和質子反應生成中子和中微子。中微子由于質量很小,會在形成過程中逃離。最終,這顆恒星就會成為絕大部分都是中子構成的緻密天體。
總結
通過上文的講述,我們知道,由于質子和電子的能量之和小于中子的能量隻和,根據能量最低原理,所以電子不會自發地墜入到原子核中和質子發生反應。同時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使我們輸入缺失的這部分能量,反應也沒有辦法進行,這是由于電子的簡并态壓力造成的。
關于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原子核中,我們就說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