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把四書五經挂在嘴邊,但隻有30%的人知道具體是哪些書。
這30%的之中,又隻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
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放在一起,“明明德”就是能夠明白理解人所具有的一種高尚完美的德性。隻有明白了什麼是德性,才能美善光輝之德發揚光大。
世間之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孔子看來,“明德”是每個人生下來就具備的,但卻無形不可見,有靈而難以撲捉。
所謂衆生平等,不管是貴人還是平民,生下來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但因為先天的差異,不光有相貌的區别,還是智商的高下,加上後天環境的影響,很多人的本性漸漸被物欲所蒙蔽,導緻“明德”模糊,最終迷失心性。
一個人或好或壞,“明德”本性卻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所謂“明明德”就是始終保持警惕,讓自己處于清醒的認知狀态,讓本性一如既往保持清明的狀态。
對于“明德”,儒家集大成者王守仁(王陽明)這樣認為,“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
在王守仁看來, “明德”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也在每個人的心中,雖然是生來具有的,但每個人都要努力保持本心的純淨,讓其不斷盡善、從而體會到人生的最高境地,“天人合一”。
大家要明白,“明明德”是一種精神境界,而不是一種道德标準,這不是做好人或者做壞人的問題,而是通曉萬事萬物的本性,繼而達到“緻知”的程度,把精神修養與認識活動統一結合在一起。
“明明德”說起來很容易,但正如所有的雄心壯志以及理想目标看起來美麗,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一般人能認識普通事物的道理就不錯了,又如何明白聖人的絕學呢?
所以,說到最後,“明明德”不是一般的品德修養,而是聖人追求的一種形而上的完美精神境界,言簡意赅,難以達到。
喜歡國學和民俗文化的朋友,不妨關注“酒歌說文”,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