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尜尜兒(音嘎嘎兒),很容易讓人想到男孩子們玩的一種兒童玩具——陀螺,一般叫抽尜尜兒或打尜尜兒。這裡說的尜尜兒,是用棒子面加工制作的一種又當飯又當菜還能當湯的風味小吃,用黃棒子面做的尜尜兒俗稱金尜尜兒。 金尜尜兒一般用來做尜尜兒粥。深縣的郭大姐說她們老家的人們對尜尜粥情有獨鐘。燙好棒子面晾涼,團成紅棗大小的圓球或拍成小餅子,下到鍋裡煮到多半熟,再亂棒子糁,改用小火慢慢熬,熬的時間稍長些還好喝。這種做法簡單省事有稀有幹,就着一碟老鹹菜,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别提多好吃了。 曉南姐說景縣的人們喜歡把尜尜兒像撈面一樣煮好撈出來吃,做法更加精緻,名稱也略有不同。把金尜尜兒外面裹一層白面的稱之為銀裹金,反之,用白面做芯,外面再滾上一層棒子面的尜尜兒叫金裹銀。 做銀裹金先用開水把棒子面燙了,用筷子攪勻,放晾,稍摻些榆皮面或白面,也可以放一點鹽,然後拍成約一指厚的餅,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放到簸箕裡滾白面,滾勻了,下到鍋裡,要多煮些時候才能熟透,撈到碗裡,澆上稀釋好了的芝麻醬,佐以黃瓜絲或其他青菜當菜碼,再淋上醋、蒜汁,拌勻,吃起來酸辣鮮香,筋筋道道,可有嚼頭啦。吃完,來一碗兒面湯,滋潤身心脾胃,讓人倍覺舒爽。 用金裹銀的尜尜兒拌炸醬鹵,冬天,放一绺蒜黃,加一勺小黃豆芽,直接淋入香甜米醋,拌勻,既可以當飯也可以當菜。這道小吃,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算是美食,吃起來是很香的。 慧大姐是桃城區的,她喜歡吃母親做的尜尜湯。她說秋莊稼成熟了的季節,滿院子都是棒子穗。尅(口語)棒子粒是手工活。秋收不像過麥那樣急,棒子收回來,老人和孩子就成了尅棒子的主力。隻要一有空就低着頭和哥哥姐姐圍在一起尅棒子,十分賣力。母親鍋裡的尜尜兒香是對他們的獎賞。新棒子面做的尜尜湯超級好吃。做尜尜兒的時候需加進五香面、蔥末、鹽、味精。五香面有現成的賣,最好吃的還是母親自己炒制的五香面,用花椒、大料、小茴香、白胡椒、丁香、肉寇、白芷、桂皮加工好,研粉,那香味很竄,撲鼻香,添進尜尜兒裡做調料别有一番風味。五香尜尜做好了滾些白面,先用清水煮熟,再用白面把湯調稠(相當于勾芡),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用蔥花、姜末、小白菜加蝦皮炝的鍋,淋幾滴香油,吃時往碗裡放些炸辣椒,簡單,卻是一碗極可口的美味佳肴。兄妹幾人都搶着吃。母親總是向着最小的,怕她搶不上,每每都會留下小半碗。那小半碗尜尜兒湯便是她搖頭晃腦,自鳴得意的資本。 故鄉的天高,故鄉的雲淡,故鄉的風清,故鄉的小吃最醇厚。雖說以尜尜兒當主食的年代漸行漸遠,可老大姐們至今還保留着吃尜尜的習俗,隻是口味比過去豐富了,也上檔次了。什麼葷尜尜兒、素尜尜兒、海鮮尜尜兒、青菜尜尜兒、鮮魚尜尜兒等等。營養不必細說,那碗中飄出來的玉米香才是她們最思念最盼望的。一飯做得至善至美,因而終身不忘。
來源:新浪博客--丁一冉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