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伏天,有很多說法,比如說入伏頭一天要喝羊肉湯,如何區别這一年的伏天是公伏還是母伏?入伏當天下雨好嗎?,幾千年的中國農耕文化,留給我們大量的諺語,非常好記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年的夏至節氣以後的第三個庚日是頭伏第一天,而立秋節氣以後的第一個庚日才進入三伏,夏至與立秋之間如果隻有兩個庚日,這個年份的三伏天隻有30天,如果有三個庚日,三伏天就有40天了。
比如,2022年的伏天就是40天,具體的時間如下:頭伏為陽曆7月16日(農曆6月18日)~7月25日(7月23日大暑);
中伏為陽曆7月26日~8月14日(8月7日立秋);
末伏為陽曆8月15日~8月24日(8月23日處暑)。
“入伏一碗羊肉湯,不用神仙開藥方”
這句農藥其實說得非常明白,那就是說,入伏的第一天最好喝一碗羊肉湯,這樣就可以保證整個伏天身體健康,當然,在這一天如果沒有羊肉,也可以清炖雞、清炖魚。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伏天氣候燥熱,食欲下降,經常造成營養不良。喝肉湯可以補充蛋白質,身體當然就好了,特别是身體虛弱的老年人和長期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高溫季節的營養。
夏季炎熱人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有的人害怕強光高溫,中午在家睡覺,晚上睡不好,白天更迷糊,很容易出現缺鈣症狀,特别是中老年人在熱天很容易出現腿抽筋等缺鈣症狀,而炖爛的羊肉湯、雞湯等含鈣量很高。
中醫素有冬病夏治一說,關節炎、哮喘病等呼吸道疾病在冬天最容易發病,如果在夏季治療,就可以很容易有好的療效,而羊肉湯則是不二選擇。
“公伏兇,母伏爽”
“公伏兇,母伏爽”這句諺語流傳的地方很多很廣,意思就是說,伏天分為公母,哪一年是母伏,就預示着這一年的伏天很涼爽,而公伏常常連續高溫,比如2022年就是母伏,沒有入伏就連續多日40℃的高溫,很多農作物都幹死了,但是入伏以後就很涼快。
那麼如何區别公伏與母伏呢?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看頭伏的第一天是雙數還是單數,如果是單數,單數為陽,屬于公伏;如果是雙數,雙數為陰,屬于母伏。不過,不是按照陽曆計算,而是按照陰曆計算的,比如2022的頭伏第一天是農曆6月18日,所以,2022年的伏天屬于母伏,按理來說,伏天高溫天氣較多,需要提前做好預防高溫的準備,比如綠豆湯、藿香正氣水等,不要在溫度超過35℃以上的環境下從事重體力活動等。
“淋了伏王,一天一場”
伏王指的是三伏當中的頭伏第一天,“淋了伏王,一天一場”的意思就是隻要是頭伏第一天下雨,伏天的雨水就較多,而且比較均勻,溫度不高,非常适合農作物生長。陝西省流傳着“頭伏有雨,伏伏有雨”的農諺,也證實了頭伏下雨的重要性。
另一個農諺說的是“初伏大晴天,無雨到秋邊”, 同樣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伏天的第一天如果是晴天,整個伏天都會幹旱少雨。
2022年在沒有進伏就已經持續幹旱,溫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年,頭伏下雨對于農作物有積極意義,也對于人們生活帶來舒适健康。
“淋伏頭,旱伏尾”
“淋伏頭,旱伏尾”的意思實際上指的是頭伏有雨,伏天結束以後的晴天居多,而不是表面上理解的三伏不下雨。有的人說指的是末伏最後一天一定是大晴天。
“雨打伏頭,曬死牯牛”“雨打伏頭,曬死牯牛”指的是頭伏第一天下雨,當年的伏天溫度一定會很高。實際上,這與是不是下雨沒有直接關系,因為伏天一般人一年當中晴天最多的日子,即便是下雨,最多也就幾個小時,有的還出現在夜晚。
牯牛指的是健壯的公牛,如果中午高溫階段還在使用公牛犁地,在烈日下會傷害公牛身體,嚴重的會導緻生病或者死亡。
農諺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有的年份并不見得一定就是這個樣子。還是俗話說得好,天有不測風雲,降雨是随機的,是大氣環流運行和相互碰撞産生的結果,是不是下雨,也不見得走了濃厚的雲層才會一定下雨。陝西省有一句農諺“暴雨割犁溝”,意思就是有時候相距一米,一邊下暴雨,一邊大晴天。
從大的範圍來看,農諺很準,但到了具體的地方,很有可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對此,你認為呢?
#真知新坐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