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八達嶺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内外遊客前來遊覽。八達嶺和居庸關是怎樣的關系?又是什麼因緣使得八達嶺後來居上,名氣超過了居庸關?
金元時代的八達嶺
“太行八陉”之一的軍都陉自今北京昌平區南口鎮至延慶區八達嶺鎮,長約18公裡到19公裡。居庸關位于軍都陉的中部,軍都陉的北口,今稱岔道,就在八達嶺的山下。早在金代,就有關于八達嶺的詩篇傳世。其中一首是金代人劉迎所寫的《出八達嶺》:
山險略已出,彌望盡荒坡。風土日已殊,氣象微沙陀。我老倦行役,驅車此經過。時節春已夏,土寒地無禾。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作詩無佳語,以代勞者歌。
這首詩反映了出八達嶺後進入延慶-懷來盆地,這裡在當時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一派荒地景象。元朝文獻中稱八達嶺附近的岔道為“北口”。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軍攻下懷來(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官廳水庫北岸),追擊金軍至北口。金軍退守居庸關,蒙古軍隊不能攻克,于是轉而由涿鹿南下,出紫荊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從金中都的東南方向發起進攻。
看到大勢已去,“契丹訛魯不兒等獻北口,遮别遂取居庸”。據《元史》記載,元朝建立後,在北口設千戶所,官職為正五品,有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七員。明末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記載八達嶺“有城,南北二門,元人所謂北口也,以守備一人守之。自八達嶺下視居庸,若建瓴、若窺井,故昔人謂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而岔道又八達嶺之藩籬。元人于北口設兵,洵得地形之便者”。由此可見,八達嶺在元朝就已經引起足夠的重視。北口一帶海拔較居庸關附近高出300多米,因此從八達嶺觀居庸關有高屋建瓴、俯視窨井之勢。
明代八達嶺地位超過居庸關
根據成書于明朝天順年間的《明一統志》記載,八達嶺在隆慶州(治今北京延慶城區)“城南三十三裡,居庸關外”。明代給事中張東壺在《明戰守以安畿輔疏》中稱:“八達嶺者,居庸直北之門也。”
明朝為了防禦蒙古入侵,在軍都山的西北一側修築了“次邊”長城,以八達嶺為外線,居庸關為内線,希望将蒙古軍隊擋在軍都山外。《四鎮三關志》載,八達嶺城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而岔道堡城則修于隆慶五年(1571年),是“八達下極沖,為居庸要害”所在。
明朝為什麼不再主要依靠過去的居庸關來修築長城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居庸關在軍都陉中部,如果把長城都遷就居庸關而修到軍都山山地的中部來,前方視野不如在軍都山西北前緣遠眺懷來-延慶盆地那樣方便,也不足以迅速作出反應來告警。
二是軍都山内部大小溝谷較多,地形複雜,對于進攻的蒙古騎兵來說,隻需要一個通道就能夠進入北京小平原;而對于防守的明朝軍隊來說,就必須防堵所有的山間孔道。
三是“自八達嶺下視居庸,若建瓴、若窺井”。元朝的經驗也告訴明朝人要将居高臨下的八達嶺作為比居庸關更重要的據點來把守。
這些情況都使得明朝将長城向西北推到軍都山脈的西北緣。《明實錄》記載,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順天撫按總兵官張嵩、趙元夫、張輗等人上書稱:“居庸以西一帶八達嶺抵鎮邊一帶,地皆虜沖而城池不固,所宜修浚。”鎮邊城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八達嶺西南,也在軍都山地的西北緣。陸應陽在《廣輿記》一書中把八達嶺同古北口、居庸關、山海關等關隘列為薊鎮的“極沖”。
所謂“極沖”指的是最為重要的關隘。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記載,昌平設鎮守一員,分守三員,遊擊将軍二員,坐營官三員,守備十員,其中八達嶺守備“舊系把總,駐居庸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為守備,移駐八達嶺”。把總官階低于守備,官階的提高和駐地的移動,都顯示了八達嶺在明朝後期軍事地位不斷上升。
明清時期,八達嶺還留下了很多詩歌與諺語。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有五言律詩《岔道》:
八達資屏障,秋來鼓角雄。上都西路岀,延慶北門通。馬渴銜冰亂,狼驚入草空。宣宗遊獵地,不與四樓同。
這首詩反映了八達嶺的名字和此地四通八達,聯系着北京與延慶、懷來、涿鹿等地的交通有關。
桑調元的《弢甫集》中有《八達嶺》詩:
橫沖鐵軸石孱顔,一嶺峥嵘碧漢間。紫塞風高聲淅瀝,青林霜重色斓斑。雕搏岔道開平野,馬度關溝出亂山。自駕骖騑遊曆去,暮雲斜日客心閑。
明清時代,北京地區有句諺語:“過了八達嶺,征衣添一領。”西北方向出了軍都陉,氣候比北京小平原要寒冷。
京張鐵路與八達嶺
使八達嶺聞名于世的,不僅是八達嶺長城,還有堪與明長城相媲美的京張鐵路。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列強侵入中國,長期把持着在中國設計修建鐵路的權力。到1905年,清政府委任曾留學國外的詹天佑為總工程師,設計建造京張鐵路。由于這一鐵路沒有外國人參與設計,因此受到外國人的譏諷。詹天佑以其卓越的才能解決了京張鐵路修建的難題。
京張鐵路修建最艱難的一段正是穿越軍都陉的一段,這裡坡度極大,從南口到八達嶺,每四十尺就要墊高一尺。詹天佑采用“人”字形軌道,将這段鐵路分成南口到青龍橋、青龍橋到八達嶺兩段,火車無論從南口還是八達嶺到青龍橋時,都要轉換車頭方向。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詹天佑一舉成名,外國同行再也不敢小看中國人的能力。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後來北洋政府為詹天佑立碑紀念,徐世昌在紀念碑文中寫道:“神京西北,逶迤原隰,飛梁穴山,雷殷電翕。君之始事,中外危疑,及其成功,鬼設神施。衆歸君能,異喙交譽,君則撝謙,蕭然無與。”既概述了京張鐵路的偉大創舉,也贊揚詹天佑是一位不以京張鐵路為己大功的謙謙君子。今天,詹天佑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八達嶺,以紀念他為中國鐵路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巨龍蜿蜒于山巅,鋼龍穿梭于山間,八達嶺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蔔凡
來源:北京日報副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