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探究神木的春節習俗

探究神木的春節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7:10:59

小時候生活不好,但是記憶中不管誰家有婚慶喜事,那是全村人家的喜事,可以一連幾天,天天有吃有喝,熱鬧異常。這是過去神木人一代一代留下的習俗。神木人的婚嫁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内蒙古人的婚嫁習俗。自清朝光緒年間為了解決财政困難,聽從贻谷将軍建議,實行放墾,從此蒙古地區不得安生,大批陝北漢人進入内蒙古,将習俗也相應帶到這裡。神木人分布在鄂爾多斯市的伊旗、杭錦旗、鄂托克旗和河套地區,這一帶的内蒙古人也和神木人一樣按照習俗籌辦婚慶。

婚姻是人生的頭等大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到了一定的年齡,成不婚,做父母的都不安心。舊社會多數人家不到法定婚齡就給孩子訂婚、結婚。婚姻問題基本是父母包辦,以門當戶對,清門俊戶,人品家教,男女雙方命相、年歲時辰是否相合為标準。如果條件符合,男方請媒人到女方提親。如女方也同意時,由男方擇吉利日子,通知女方提親時間。到女方提親時,必須父親或叔父引媒人拿上煙酒、酒瓶貼上雙“喜”字,首先說的就是“彩禮”,舊社會到五十年代一般“一份禮”為24個銀元。其次給女方的衣裳首飾以銀子為主。80年代前,一般240元人民币為一份禮一對地毯是給女方家長的。女子的衣服若幹,首飾一般三件(手镯、戒子、耳環、銀器、縫紉機等)。

訂立婚約後,男方擇吉日攜羊肉同媒人去給女方親戚家族吃“定親飯”,再給女方彩禮。快到結婚時,男方再擇吉日同媒人到女方家攜一隻羊肉,這叫“放拜禮”也叫“探話”。女方同意出嫁女兒時,還要送“馱子”或“曲米”(米、麥子)、有的要4, 6, 8鬥,最多一石二鬥(12鬥)。男方在雙日時給女方送去,走時用勺子挖七下,笊籬挖八下,女方把送來的米面往下倒時少留一點,不能空回,傳說讓新夫妻二人一生不缺吃喝,米面長流。

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女方家縫一個紅肚肚給穿上,裡邊裝一點食品或錢,女方到男方家,男方家給一件或一身布料。結婚時間确定後,男女雙方均發請帖,準備辦事務的東西,碾米、磨面、蒸馍馍,做豆腐,生豆芽,擀豆面,燒豬肉,炸丸子,粉酥雞,漏粉條等,食品樣樣齊全。裝穿被褥買紅紙,大炮,鞭炮等男方辦齊。女方要準備陪嫁妝做針簪等。

結婚時,男方頭一天“人攢”,一大早就貼上喜聯,喜慶油然而生,中午舅父、姑父,姨父,姐夫等主要親戚陸續前來賀喜,大家商量準備娶親事宜,娶親老主家安排事務上招待客人的人員。晚上喝酒叫“嘗酒”也叫“安鼓”,這一天白天還要擇時辰鼓樂隊跟新郎到故裡祭祖。

女方這天就正式辦事務,親戚朋友來了先記禮單,挂幛子、按舅舅、姑父、姨父······順序挂。商定第二天送親的人員,一般為“雙數”,到下午飯點開始入席。親戚入座順序按記禮的先後安排。每桌6人,一席兩桌,三請三拜,每次請兩人,親戚坐定,開始喝酒吃菜,主家給敬酒時一次敬兩人均要站立,互相施禮、席間“劃拳”“唱酒曲”。晚上一般還要吃夜飯。新娘出嫁頭一天要去鄰居家居住一晚、稱作離門。

男方結婚這一天,早晨把新娘的裝穿,被褥放大花轎内(沒轎的用驢或者馬、騾子娶),新郎坐在轎上。鳴炮出發,鼓樂隊在前頭吹打,轎子随後,娶親隊伍緊随,快出村時,新郎下轎,給轎夫賞煙後返回自己家中,其他人員浩浩蕩蕩前去迎娶新娘。一路上每過村莊,每遇廟宇、墳地,都要放炮奏樂,如遇途中村人“邀宴”,主家喝一杯酒後回贈禮品。到了新娘村口先放炮,女方聽到炮聲,馬上回應放炮、表示互相打招呼。女方家将迎親隊伍接回家,噓寒問暖,相互祝賀、端茶遞煙看酒、娶親主家給女方老主家等人敬酒,把新娘的衣服及其它欠的彩禮等全部交給主家人,其提前讓新娘做好準備。男方家裡也要記禮寫幛子。幛子左上角寫“恭賀大德望”***翁“令郎”女方寫“令愛”,中間大字“花燭之喜”,右下角寫自己與**翁的稱呼、和自己的名字,最後寫“賀”字。

快到中午時間,女方家開始“坐席”,席間男方主家參廚,一般是三杯酒、一塊毛巾,香皂禮品。坐席是“八大碗”,有紅燒,白燒肉、粉雞、亂肉、丸子等八樣,如有幾處吃飯時,等全部吃飯完畢,吹手發号後才能離席。坐完席,迎親主家給女方主家敬酒請求,女方主家早點安排啟程,一行人擁着轎子來到新娘門前放炮、奏樂。這時由女方哥哥抱妹子上轎、小弟弟壓轎、就出發了。如果有堂客,必須同上馬同下馬,否則失禮。一路上如有墳廟,河流等都要放迎婚大吉紅帖子。舅父途中提前加快步伐叫“打前哨”,回去報喜訊,家裡準備;在天地三界面前放下“米鬥”插上祖宗牌子,衆親戚鄰居都在等待迎親隊伍歸來,看見迎親隊伍進村便放炮,鼓樂隊吹打“得勝回營”,一直鐵簇擁到洞房門前(公婆叔父大伯當天不見新娘)。先給把轎門的人發紅包(禮包)然後下轎,總管端酒盤給女方主家“說話”(卧寶,下轎,上頭,拜天地,明輪等)“握寶”後,主家看完寶時,叫握住新娘才握住。然後下轎“拜天地”,女方親戚一個人先進洞房看一下是否欄放些驢鞍子等物,把白毯拐角拆一下,後才讓新娘下轎,有的往下抱回,有的新娘自己走,必須專人“倒毯”,新娘走紅毯,不能踩土地。“拜天地”時新郎、新娘面對天地牌子站好,新郎“三跪九叩”叫拜天地祖先。然後新照将新娘抱回坐在洞房門坎上頭。新郎新娘頭頂頭,一個嫂嫂或者嬸娘用梳子在新娘頭上梳三下,口中說“一木梳梳長,二木梳梳短,三木梳梳姓某某跳過姓某某的門”,意為“接發夫妻”,然後進門上炕,給雙方綴“嵌金紅”。新娘面對米鬥坐下(米鬥兩側點上兩根紅蠟燭,米鬥中點黃香一支,新婚夜香蠟燭通曉)。送戚、娶戚兩個女人陪坐,青頭女子(沒結婚)不進洞房。老主家請雙方親戚到新郎家吃油糕粉湯、公婆坐管蘿席,新郎新娘吃“兒女扁食”。都是當地的風俗,缺一不可。

晚上座酒席,請坐、參拜的程序、禮訓同女方安人入席相似,入座後依然是敬酒、吃喝直到半夜。酒席散後便是堂弟、表兄弟姊妹、朋友等鬧房,大家提一些諸如親嘴、說“段子”等二人遊戲題目讓新郎新娘照做,直到衆人盡興滿意為止,鬧房人要象征性給二新人錢。鬧房散去後愛開玩笑的男女人們還要聽門、聽新人做什麼說什麼等。婆婆手合擀杖,核桃,紅棗在門縫内撒進去,叫“送子”、口中念到“黑小子,白女子,跟上奶奶吃餃子,走上一群群,坐下一闆凳”!意為多子多孫早生貴子。

第二日早晨要給新娘“開臉”,就是由一位女長者用線把臉上黃毛揪去,把辮子辮成“卡子頭”或“網頭型”,吃完早飯就開始明輪,就是把轎頂轎簾摘掉,新娘子辣坐在上面在村子裡轉,目的是讓看熱鬧的人看到新娘的真面孔,明輪的順序是,放炮最前,鼓樂隊緊跟,新郎騎騾馬、新娘坐轎,娘家兄弟兩邊押轎,站大小的妯娌或嬸娘緊随其次。到了新郎家就開始站大小。三位女人肩并站好,開始“拜天地”認大小。首先新郎給父母“磕頭”。如有爺爺奶奶健在,就先給老一輩人磕頭敬酒,長輩接受磕頭請安後給新人送紅包。其他長輩親人依記禮順序依次敬酒、磕頭問安,同輩則互相施禮即可。站完大小後,娶戚和送戚二人陪新娘參看廚房、席房後、回往宿門時,婆母在門裡等候新娘。一見面新娘叫一聲“媽”,婆婆給回應,然後新娘給婆婆戴“針簪”,婆婆給媳婦送紅包,這叫“接緣分”,回到炕上新娘再依次給舅母,姑母,姨母,嬸母,姐姐,嫂嫂等針簪,大家均以紅包回贈。

之後,男方主家要謝陪房,先謝媒人一顆豬頭和煙酒,還有一盤馍馍(6個),再謝娘家嫁妝,不管陪嫁多少隻給回饋一盤馍馍,女方親戚給陪一件衣服。主家也要給新郎家親戚每家贈送一盤馍馍帶回家去。

中午正席開始,仍然是請,參拜,程序禮訓同前面安人入座,但家人先坐下,等敬了祖先,才能女方參廚,客人吃喝,新郎敬酒等,吃完飯後,送女的人返回,男方大門口安放桌子,再次敬酒“欄門”意為挽留客套,然後敬煙酒送出村口。

如果約定帶新婿,第二天由嶽父親自把女婚,女兒送回男方家中,新娘一般在新家住八天,新娘父親八天請去娘家再住八天後送回。

如今,由于社會發達,文明了,國家法定婚姻自由,訂婚,結婚越來越簡便,繁瑣的禮訓減少,但是辦事檔次提高了很多,基本是文明迎娶,氣氛熱鬧紅火,祥和隆重,家家歡天喜地,人人幸福美滿。特别是走到内蒙古的神木人,經過多年和蒙古族的交往,很多婚禮習俗逐漸融入了少數民族的習俗,相比以前這些繁瑣的程序,減少了不少。現在基本是第一天晚上叫“宴座”,第二天正席。有的簡化為下午喝“大茶”,晚上正席。

探究神木的春節習俗(記憶中神木人的婚俗)1

探究神木的春節習俗(記憶中神木人的婚俗)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