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其實就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
如果能夠正确認識心理效應,不僅可以幫助你更加懂得你自己,也能讓你更加了解事物發展背後的一些規律,你身邊人的心理狀況和很多問題出現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從而收獲成功,減少生活裡的迷茫和不解。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10個越早知道越好的心理學效應!
1、馬太效應隻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即: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2、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
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盡管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印象并不總是正确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第一印象就決定了很多事情的結果,比如面試和生意的談判等等。
3、巴納姆效應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并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即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比如近期特别火的性格測試、星座等等。
4、毛毛蟲效應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将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結果毛毛蟲夜以繼日地不停繞着盆轉圈,最終卻沒有轉向事物的方向,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這也被暗指那些明明做了許多努力,最終依然一事無成的人的原因,因為我們做了太多的無用功,卻覺得自己很努力,事實上,隻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前進,才能距離你的目标越來越近。
5、韋奇定律
美國洛杉矶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即使你已經有了主見,但如果有10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
這也就是說,當大多數人意見與你相左時,你很難堅持自己的想法。
6、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讓你們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别人下意識的影響,從而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就是你可能會因為想要得到老師的誇贊而考出好成績,因為想要得到老闆的賞識而做出好工作。你希望達成對方的期待,以避免讓對方失望的情況發生。
7、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說的是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很強,但是每次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不斷讓自己和身邊人失望。于是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緻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其實你會發現有很多人都有詹森效應,平時學得很好,最終考試成績不理想。
8、墨菲定律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提出。
即: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将導緻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當你開始擔心某種情況發生時,它多半會發生!
9、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由詹姆士·威爾遜提出,此理論認為一旦所處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因為這種放任的狀态是在傳遞一種信息,即允許不良現象無限擴張的信息,而這會導緻其他人的效仿與參與,最終演變成“千裡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這意味着,一個明确的禁止信号很有必要,而且補救那個破窗的時機要趁早!
10、習得性無助實驗這同樣是心理學領域十分常見的事。
簡單來說,當實驗結果預期到自己無論做什麼反應都無法影響最終結果,那麼它們所做的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它們也因此會産生沮喪、絕望和悲哀的情緒,這種無助感也會因此被代入到其他的情況中。
起初這一理論最早是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他們在小狗的身上做實驗,通過不斷的電擊來刺激小狗的反應,最終讓它們産生了一種無助感。
以上10種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值得每一位想要收獲成功,掌控自己人生的年輕人反複研讀!
當你對自己的了解越深刻,當你對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懂得越多,你就會找到真正可以刺激自己,影響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目标,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是阿U,一個緻力于幫助百萬大學生和職場新人提升自己,構建底層認知方法論,實現認知升級并快速超越同齡人的引路人!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夠對你有啟發。
加油吧,年輕人!
關注我,每天給你一篇加速成長,升級思維的好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