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之症不可小觑
濕邪,可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裡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這是因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内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内郁。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邪,留在體内,導緻渾身發沉、無力、倦怠以及愛睡覺等症狀的發生。
另外,熬夜等各種不良生活方式易損耗腎精,腎精損傷多了,腎陽就不足,從而也導緻了濕邪存留在各種組織器官中。夏季誘因較多,因此也是濕邪集中爆發的季節。
濕邪對健康危害有多大?
脾是負責運化水濕的,但若是脾虛了濕邪又會困脾。當一個人脾虛濕盛時,水分無法及時排除體外,就造成水腫;如果濕邪停在胃腸,即導緻大便稀溏、腹瀉;濕邪向下發展便生成腳氣,流注關節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濕邪還有穢濁的特點,“濁”就是混濁,例如有種病症叫淋濁,就是小便混濁不清,另外女性帶下白濁,也是濕濁的體現。
因此,中醫專家都一緻認為,現代的慢性疾病等都與濕邪有關。如果你有晚上睡覺流口水的習慣,或者總是發現大便糖稀甚至不成形,就要警惕濕邪的危害。
“糧藥”薏米清熱利濕
薏米為什麼能夠祛濕呢?這是因為薏米是入脾的,可以健脾除濕。按藥材的性味,中醫裡的祛濕藥,或是辛香溫燥,或是甘淡滲利。辛香溫燥的如陳皮,可以燥濕化痰,這就好比架起火把水烘幹。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濕除得快,壞處就是“火”若大了,很有可能把壺燒幹。
薏米則味甘淡,滲利即利水滲濕,像疏通水道一樣将水排走。一般性屬寒涼,和作為果實、種子及質重的藥物多為沉降藥,沉降則能滲利。薏米性涼而沉降,是常用的利水滲濕藥。正如《本草正》裡說:“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相比燥濕,薏米的特點就是滲濕、安全。最重要的是,濕邪表現各異,應對它們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薏米在祛濕除濕上應用更為廣泛。
很多人知道薏米可以祛濕,卻不了解生薏米與中藥炒制的熟薏米效果是不相同的。
生薏米偏寒涼,利水滲濕最在行,可以去濕除風、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濕疼痛等效果顯著。
炒薏米是取淨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在中藥泡制方法裡,還有一種是将藥物與麥麸拌炒,即麸炒薏米。鍋熱後先撒入麥麸,用量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熱到冒煙時,加入淨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麸後放涼,略有香氣。此香氣根據中藥炒制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和炒炭。炒黃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藥材固有的香氣,或鼓起、爆裂時為度。炒黃能緩和藥的過偏之性,同時散發的香氣,還有理氣解郁的作用。
熟薏米可以自己動手炒,也可以去中藥店買。共同點都是藥性平和,擅長健脾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洩瀉的良藥。不同是炒薏米比麸炒的除濕效果好,健脾滲濕。
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療脾虛洩瀉,經常煮薏米湯喝,卻不見效果,這是因為用的生薏米性偏涼,如果用炒過的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就很明顯了。麸炒的比單純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
中醫認為,具有補脾作用的藥物,經過麸炒可增強療效,緩和某些作用猛烈的藥物藥性。如果是脾胃不好,總是吃不下東西,要麼吃點食物就腹脹,總覺得不舒服,在稀飯裡加一把麸炒薏米一起煮着吃,就能有效緩解食少、腹脹。會吃才能有效果。
人們平時食用薏米時,多半是直接煮湯煮粥服食。
用薏米炖冬瓜。由于冬瓜味甘淡而性寒,功效以利水消腫著稱,是治療浮腫和減肥瘦身的佳品,和薏米配伍一起食用,就像物理學上的同向合力,作用更大。這道湯的最大功效就是利濕、消腫、減肥,對于有浮腫症狀和多濕體胖的人很适用,同時對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和白帶多而混濁有一定療效。冬瓜性寒,因此在與薏米炖湯的時候,一定要加入能驅散寒氣的蔥和姜。
薏米煮豬肺,既能補肺止渴,又能健脾利水。豬肺1個,薏米30克,調料适量。制作時,将薏米洗淨搗碎為末。将豬肺洗淨,洗時把清水灌入肺管中,輕輕用手拍打豬肺,倒出髒水,再灌再拍,如此多次,直至肺呈白色為止。鍋内加水适量,下薏米與豬肺,先用旺火煮沸,除去湯面的浮沫,改用微火煮至豬肺極爛為度,根據口味調味後即成。食肺喝湯,佐餐服食。
提醒,淘洗薏米的時候要注意,先用冷水輕輕淘洗,不要用力揉搓,由于薏米較堅韌,難以煮熟,因此煮前需浸泡2-3小時。泡米用的水要與米同煮,不能丢棄,這樣可以避免薏米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在浸泡中受到損失。
薏米最簡單的食用方法是将炒過的薏仁當茶泡水喝,或是将炒熟的薏仁磨碎,每天服薏仁粉。
如果效果還不夠理想,再配合艾灸祛濕方法。
艾灸補陽氣,祛濕健脾
對于不喜歡吃藥的朋友,或者單純吃二陳丸也不喜歡的,就可以用艾條施灸祛濕邪了。艾灸有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别适合夏季養生,經常艾灸以下穴位,可以祛濕健脾。
【取穴】
1、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2、命門穴:位于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
4、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灸法】溫和灸,每個穴位15-20分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