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

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6:04:34

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91. 在中國,超市裡賣東西要是說10元兩個,那肯定一個的價錢比5塊錢貴,一下買倆合算;在美國,超市裡經常是挂着10元兩個的價簽,你仔細一看底下一行小字兒:5元一個仗着美國人數學不好,忽悠一個是一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有趣的中美文化差異)1

如何用一句話表示中美文化的差異

91. 在中國,超市裡賣東西要是說10元兩個,那肯定一個的價錢比5塊錢貴,一下買倆合算;在美國,超市裡經常是挂着10元兩個的價簽,你仔細一看底下一行小字兒:5元一個。仗着美國人數學不好,忽悠一個是一個。

92. 在中國,救火車就管救火,頂多額外救一下要跳樓的女青年;在美國,救火車也當救護車使,哪兒哪兒都有它。我一個追尾,警察還沒來,四輛加長救火車就閃着燈到了,把我弄成了整條街的焦點,搞得我充滿一種浪費社會資源的罪惡感。

93. 在中國,抽完血,護士妹妹會用一個棉花團蓋住針眼兒,讓你自己按五分鐘;在美國,都用一種彈性繃帶把棉花球繃在胳膊上,不用自己按着。

94. 在中國,很少有人接受生的牛羊肉,中國人吃牛排都喜歡7成熟(medium well)或全熟(well done);這在美國被認為不可思議,大家都是吃medium rare(3成熟)或者medium(5成熟),滲着點兒血才是好牛排。我第一次跟美國人一起吃牛排,說我要medium well,大家全問我are you sure?

95. 在中國,煎蛋的參數就是一個蛋還是倆蛋、雙面煎還是單面煎;在美國,為了吃brunch的時候能精準地點煎蛋,還得學一系列新詞兒,比如Sunny side up是指單面煎、有點半熟的,還有easy, hard, over hard。。

96. 在中國,醫院每個科的名字都源自這個科負責的器官,比如肛腸科、泌尿科、眼科、皮膚科。醫生的稱呼也是肛腸科醫生、泌尿科醫生。。簡單粗暴但是方便直接;在美國,英語裡每個科都有一個巨老長的、連讀都很難讀利落的單詞,跟啥都不靠。比如眼科是ophthalmology,眼科醫生是ophthalmologist,消化科是gastroenterology,消化科醫生是gastroenterologist。每次我跟我的家庭醫生說麻煩您給我refer到一個消化科醫生做胃鏡,那就是a gastroenterologist for gastroscope。這一大套東西實在浪費腦容量,難怪美國人算數的時候内存不夠。

97. 在中國,我們從小就形成了一個概念,認為口罩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怕得病,我就得戴口罩,我怕風沙,我也得戴口罩。我上次回北京的時候,在地鐵站台等車,我前面一個戴口罩的大媽忽然要打噴嚏,在千鈞一發之時大媽竟然把口罩摘了把噴嚏打出來,然後擤擤鼻涕又把口罩戴上了;在美國,戴不戴口罩是政治紛争,川普故意淡化口罩對自身的保護作用,大家更相信戴口罩是為了保護他人,好在藍州的人民覺悟都高,為了他人也都戴上了口罩,但是紅州就不一樣了,我在邁阿密機場看到有1/3的旅客不戴口罩。

98. 在中國,我們見面的問候語都是“你好”,“你丫好”這種不需要别人回答的句型;在美國,所有的問候語都是疑問句,按出現頻率排序大緻是:“How is it going?”,“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這個特煩,要好多年才能習慣問候别人的時候先回答别人的問句。

99. 在中國,遇到陌生人看名字就能讀出來;在美國,人們的名字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不能張嘴就瞎讀。比如你開電話會看到一個人的first name叫Juan,你得看看人家的last name是西班牙語的還是漢語的,西語的話就叫人家胡安,漢語的話就叫人家娟。Jerzy也是,波蘭人的話就得念成椰子,别的國家就是遮子。念錯人名在美國是很忌諱的事情,所以每次執行面試之前,HR發的會議邀請上都會注明候選人的名字發音,還有一個鍊接可以點進去聽标準發音。

100. 在中國,盛菜的盤子都是從櫥櫃裡拿出來就用;在美國,人們習慣把盤子放在烤箱裡預熱一下再拿出來盛熱菜,據說這樣可以保證菜品不被冷盤子給糟踐了。其實美國菜本身就是把食材給糟踐了,賴得着盤子嗎?

101. 在中國,要休假一般先找老闆批準,或者起碼先象征性跟老闆商量一下再買機票,我還真遇到過想休假被老闆委婉拒絕;在美國,想休假都是自己先安排,機票酒店都訂了再通知老闆。

102. 在中國,信用卡全有密碼;在美國,信用卡沒有密碼這回事兒,如果月底你看到有可疑的消費,跟銀行說清楚這有問題,拒掉它就行了。

103. 在中國,父母再窮也要攢出供孩子上大學的錢;在美國,學生貸款很普遍。美國的大學全世界最貴,一年要交4-8萬美元的學費,很多學生是貸款上學,畢業之後開始還貸。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大學畢業的時候不但一分錢不欠,還常常家裡給買好了房子車子,美國的大學畢業生從畢業第一天開始就掙錢還債,一輩子在還學貸房貸車貸,所以人家一生都沒有攢錢的壓力。

104. 在中國,洗衣機就是洗衣服的,我認識的很多人連内褲襪子都不讓洗衣機洗;在美國,洗衣機理所應當什麼都洗,别說内褲襪子了,鞋都放到洗衣機裡洗。

105. 在中國,公共廁所的馬桶座圈兒都是完整的環型;在美國,公共廁所的馬桶圈兒都是前面缺個口。我本來以為是方便男人小便的時候不需要把馬桶圈兒擡起來,結果上網一查出乎意料:美國人屁股大,完整的坐圈兒容易把屁股吸到上面拔不出來。。

106. 在中國,路上遇到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稍稍讓一下就行了;在美國,凡是閃着燈的車出現在路上,所有車都必須立刻就地把車頭朝路邊方向一紮。遇到校車停在你前面的話,即使你在對面的車道也必須立刻停車。道理都懂,但是初到美國開車還是需要一段适應期才能形成條件反射。

107. 在中國,掙錢就行,不用想交稅的事兒,因為你的稅都是自動扣走的,不存在多退少補;在美國,每一筆錢都得算計好怎麼才能少交稅。比如賣股票得先算算今年已有的收入是多少,要是一賣股票就上到了下一個稅率檔就不合算了。有很多養老金計劃可以幫你把一部分錢延緩交稅,等退休了你收入少的時候稅率就低了。這全是大學問,尤其是拜登老爺子上台後的種種加稅,逼得每個人都得把自己變成财務專家。

108. 在中國,配眼鏡到潘家園半個小時就全套搞定;在美國,配眼鏡得先有醫生處方,然後在極小範圍的鏡架中做出選擇,等倆禮拜,麻煩極了。所以雖然在美國配眼鏡可以醫保報銷,我每次回中國還是要去潘家園。我覺得每一個第一次見到潘家園的美國人,一定會驚歎得懷疑人生的。

109. 在中國,一年四季一套時間系統;在美國,每年3月到11月是夏令時,時間錯開一個小時。我最喜歡3月的那次轉換,忽然一天開始,下班的時候太陽還沒落山,下了班還能幹好多事兒,春暖花開特别激動。

110. 在中國,長度單位是厘米、分米、米,十進制;在美國,長度單位是該死的inch和foot,互相之間是喪盡天良的16進制。我去上木工課,師傅說的每一個長度都是什麼4又16分之7inch、2又8分之5inch。師傅讓算4又16分之7加2又8分之5inch等于多少。。

111. 在中國,人們有很強的國家概念,中國人出國被問到你從哪裡來,從來都是回答說China;在美國,人們覺得美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美國,去别的國家旅行被問到Where are you from?大家都說I’m from California… I’m from Florida,就好像美國的一個州相當于人家的一個國家。我逐漸也習慣了這種不自覺的優越感,别人問我Where are you from?我不from USA也不from China,我from 西雅圖,誰要是沒聽說過西雅圖,我就告訴他那是星巴克亞馬遜和微軟的總部,是貝索斯和比爾蓋茨被老婆分走一半錢的地方。

112. 在中國,建什麼都快,三元橋改造一夜之間就搞定了,人民大會堂十個月就建起來了,我每次回國都會驚訝的發現好多地方都不認識了;在美國,我一直沒想明白眼前的所有繁華當初是怎麼建起來的。反正我如今看到的情況是:華盛頓湖上那座橋,從我來西雅圖那年就在改造,現在還沒弄利落。東區十幾mile的輕軌,從2017年開始建,2023年才能通車。平時最常見的景象就是道路半幅施工,倆工人在兩頭專門負責舉牌子攔車,中間一個工人幹活兒,我還都沒下班,他們就下班了。

113. 在中國,人們見面最常見的禮節是握手;在美國,尤其是跟老一輩人來往,甭管是不是很熟都經常得擁抱貼臉還air kiss。我第一次被同事大媽來這麼一下子,還真渾身不自在。

114. 在中國,隐私是可以為了方便而犧牲掉的,我們從小就習慣了老師把考試成績張榜公布,習慣了全班同學在同一個表格上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在美國,隐私是淩駕于方便之上的,就連去診所看病,都要特别簽一個授權協議,診所才可以在緊急情況下跟你的家人提及你的病。我一直在想人能有什麼病不能讓家人知道呢?在中國不都是家人先知道了絕症的消息然後瞞着病人麼。

115. 在中國,教育的模式是灌輸,全國有一套你必須認可它是正确的知識體系,老師教給你,你記下來就行了,你不能說老師我不同意您說的;在美國,教育的目标是培養每個人自己評價和思考事物的能力。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整天上台做presentation,講什麼都可以,隻要你有自己的觀點。

116. 在中國,耳挖勺是每家每戶必備的生活用品;在美國,大部分人不用耳挖勺,而是用棉簽捅。據說這跟白人與黃種人的生理區别有關系,白種人耳朵裡出油,所以耳屎全是油狀的。

117. 在中國,一般人都不擅長尬聊,你要是看見有個人逮誰能跟誰聊,那不是賣保險的就是做傳銷的;在美國,尬聊的技能是從小訓練出來的,在公司的年終酒會和社區的聚餐中,每一個人都主動走出舒适區、跟身邊不認識的人搭話,而且竟然把那些諸如“What do you do for work?“的生硬話題給聊得一點不尴尬。要說美國文化裡讓我覺得最遙不可及的技能,就是這個了。

118. 在中國,人們的觀念中認為止疼藥是對身體不好的,所以生了病甯可抗生素輸液也不願意吃止疼藥;在美國,止疼藥被科學家證明并沒有明顯的風險,是處理很多病症、提高生活質量的安全選擇,很多時候去看病,醫生唯一讓吃的就是止疼藥。

119. 在中國,人們的生活是動态的,不喜歡年複一年重複一樣的事,今年中秋節在家吃的,明年就想出去吃,我記得很多年前在北京有嘉年華,辦了幾年大家就玩膩了,辦不下去了;在美國,人們能夠一輩子做很多重複的事情而永遠保持熱情。每年萬聖節都摳南瓜、每年感恩節都烤火雞、每年聖誕節都裝飾聖誕樹、做gingerbread house、每年夏天都camping、冬天都滑雪。。這一點我覺得我跟美國有點格格不入,我今年幹過的事兒,明年很難再有熱情。我的同事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每年做gingerbread house都激動得跟人生中第一次做似的?

120. 在中國,開敞篷跑車的都是九零後零零後的富二代;在美國,開敞篷跑車的都是老頭子。其實敞篷跑車是每個男人從小的夢想,可是在人生的大部分時段,雙門雙座、後備箱還被收起的棚子占了的車都無法解決美國生活的很多基本需要,隻有等到人老了,住公寓了、兒女都上大學了、不camping了,才終于有了選擇車的自由,隻可惜那時候坐在旁邊兒的妹子已經變成了老太太。

(這個系列寫了好幾年,到現在仍然不斷有新的體會。人生是一場宏大的旅行,對差異的領悟是旅途中最寶貴的藏品。等到有一天我無法從這個國度獲得更多的發現,那就是該去下一個目的地的時候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