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着學習《荀子》,在上兩講中我們見到荀子作為儒學宗師表現出的迂腐,始終沒有涉及荀子最著名的理論“性惡論”,儒家一直崇尚的都是“性善論”,“性惡論”的提出也讓荀子作為儒學宗師的身份,在千年中一直受到質疑。
耿直的尴尬
要說荀子的“性惡論”就不得不從荀子著名的文章《勸學》說起,成語“青出于藍”就出自這篇《勸學》。《勸學》第一句話就代表了荀子所有學說的總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翻譯成今天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終生學習。
荀子提倡學習的目的絕對不像我們今天老師說的那麼單純,這是他一切學術的根源。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我們天生都是大壞蛋,如果不學習就會一壞到底。學習是抑制我們沉淪的一劑良藥,所以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意思是說,我們天生就是壞蛋 ,善良不過是僞裝出來的而已。
荀子的這個觀念很傷害人們的情感,所以在曆朝曆代隻要有人心裡不平衡就大罵荀子,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後世的儒家都在走荀子的“法儒家”的路線,表面宣揚“人性本善”,暗地裡卻以“人性本惡”作為執政基礎。
其實隻要我們稍加推導也會站在荀子的一方,您真的喜歡和耿直的人相處嗎?他們說話、做事毫不掩飾,也不會弄虛作假,更不會故意讨好,想什麼就說什麼,這類人生活得其實很尴尬,我們管他們叫做“情商低”,所以我們必須要“僞”。
“善”也是“僞”的結果,我們來看看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人為”為“僞”,也就是人刻意為之的事情都是“僞”,他不一定是欺騙與狡猾,而是為人處世的必學之法。它是“性惡論”的解決方法,我們要壓制自己的“惡”,就必須持續的“僞”,想要持續的“僞”就必須終生學習。
禮儀是聖人之僞
根據荀子的理論,我們也就不難推導出“禮儀”的本質為何?荀子說:“凡禮義者,是生于聖人之僞。”這句話非常有震撼力,在荀子看來所謂的“善”,就是符合禮儀标準,反面就是“惡”。人性是不太喜歡受到社會規範控制的,所以聖人不得不制定“禮儀”來約束衆人。
這個道理是說得通的,如果“人性本善”也确實不需要禮儀的存在,就是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需要聖人“作僞”,能夠“僞”的人成為了君子,不願意“僞”的人就成為了小人。
荀子說的似乎很有道理,讓儒學很尴尬,所以大家都不喜歡他。直到朱熹的出現才将荀子的内容給徹底駁斥開來,不過朱熹的理論充滿了“形而上”的想當然,希望您還記得之前《孟子》的内容。
朱熹将人性分為了天性抽象的“理”與後天的看見的事物“氣”,也就是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淺顯一點說就是: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但是因為“氣”的影響,“性本善”被壓制了,所以要“存天理,滅人欲”。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儒家的“性本善”與“性本惡”的争鬥,表面上是“性善論”勝利,其實背後的邏輯基礎還是荀子的“性惡論”。
好了,關于“什麼是荀子的性惡論”的内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内容您隻需記住三點:第一、荀子的“性惡論”其實很站得住腳;第二、善是“僞”的結果,我們要壓制自己的“惡”,就必須持續的“僞”,想要持續的“僞”就必須終生學習。;第三、朱熹駁斥荀子的内容顯得非常“形而上”,毫無力量;第四、荀子《勸學》開篇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荀子所有學說的綱領。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緻力于中西方文化、曆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國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