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是中國人常挂在嘴邊的一個詞,多代指消化功能弱、容易出現胃腸問題。
西醫的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免疫作用。
中醫的脾是一系列功能的總和,包括運化食物和水液、固攝氣血、升托内髒、轉輸精微物質等。脾的外化特征可表現在四肢、肌肉、口唇、眼睑等,情緒上主要影響的是思慮。
“脾虛”是上述功能的集體退化,以消化最為突出,逐漸氣血不足,進而表現為周身乏力、肌肉松懈、情志焦慮、面容憔悴等,是不是很像平時所說的“未老先衰”?由于脾虛,人的膚色幹枯暗淡,肌肉軟綿無力,精神氣力不足,整體可呈現一種老态。
中醫治療疾病的總體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如果你忌諱中藥的苦口,不如試試艾灸下面幾個穴位:
1.提升中氣第一穴
百會穴位于人體最高點,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肝脈的交彙處,是經絡陽氣彙集的地方。對于中氣不足者,可以艾灸百會穴。脾氣主升,艾灸百會可以提升脾氣,幫助其功能的運轉,促進水谷精微向頭面、四肢的擴散,對于恢複精力、振奮精神也大有裨益。
2.脾病灸在脾經上
食窦穴是一個非著名的重要穴位,古時候的應用更普遍,和關元、神阙一樣,都可以在病危關頭艾灸保命。食窦穴位于脾經,位置上接近中焦,能接通脾髒真氣,治療各種脾病,凡脾虛者,皆可灸之。
3.中焦之病都找它
中脘穴,在上腹部的正中間,是任脈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解剖上靠近實體的胃。脾胃病的大部分病因都是寒濕水飲,艾灸中脘有助于中焦寒氣和水氣的消散,補益陽氣,幫助髒器的運轉和氣血的運行。胃是脾胃功能中最核心的一環,受納食物、消化食物是一切功能運轉的開始,可以把它看成無數0前面的那個1。
4.肚腹問題一把抓
足三裡,應該是保健穴裡最出名的了。針灸學裡有個四總穴歌,裡面一句是“肚腹三裡留”,意指所有的腹病都可以取穴足三裡,足三裡的地位已經超過了普通的經絡穴位,含有養生穴、經驗穴、正經穴等多重意義。據說,經絡感應好的人,可以在艾灸足三裡的過程中,感受到整個腹部的溫熱和全身的通暢。
艾灸強度一般以局部溫熱通暢為度,時間可控制在15-30分鐘,如果重病、急性病,可以适當增加時間,要注意通風和防火、防燙傷。如遇具體的醫療問題,還需咨詢專業醫師尋求具體治療方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