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真草《千字文》精品,出自隋朝智永和尚,書法愛好者收藏
智永,山陰永欣寺僧,名法極,人稱“永禅師”,陳、隋間著名書家,東晉王羲之七世孫。他初從蕭子雲學書,後繼承祖法,精勤書藝,相傳曾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其傳世“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與刻本兩種,墨迹本現已流入日本國,系紙本、冊裝,每面四行,行十字。長期以來,這件墨迹倍受推崇,有人評說:“真則圓勁古雅,草則豐美勻适。”還有人評說“筆勢飄動隽逸,結字雄放瑰奇。”也有人以為此書“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智永的楷書給人印象是整體精神面貌雅逸清爽、疏散悠然,而筆法則精到流便。他脫胎于“二王”,雖沒有“二王”的高古,但用筆提按順暢,使轉自然,結體粗細疏密相間,是初學者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較佳範本。那麼,應該如何學習智永的《楷書千字文》呢?
首先要對其用筆有全面認識。
從宏觀角度把控書風源流是系統學習書法必備素養,智永作為“二王”一脈,他在用筆上傳承了“二王”一拓直下在南朝時期的主流風格,這點主要體現在他在起筆處的淩空而下,不事雕琢上。
何紹基曾說:“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這是智永楷書明顯區别王羲之《樂毅論》《孝女曹娥碑》的典型特點。以此同時它又區别于唐代楷書的法度規整的一面,抒情性更強烈一些。
與歐、顔、柳楷書相比較,點畫起收筆無明顯的頓挫,用筆幹淨利落,尤其是側鋒與切筆的運用。側鋒與切筆也是寫好智永楷書的關鍵,這是由于智永楷書中行書筆意的表現所造成的,它的轉折、鈎畫大量用側鋒,而起筆多用切筆,特别是長橫,加快了它的書寫速度,把雅逸悠然之趣通過點畫的連帶關系自然收放之間展現出來,這與魏晉楷書的靜穆雅緻又有着明顯的差别。
雖然智永的楷書明顯區别于唐楷,但對唐楷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可以從唐代褚遂良《陰符經》,馮承素《馮英忠墓志銘》中體察出智永的影子。
02
其次要抓住智永楷書的結構特點。
智永楷書結體平正和雅,風神朗發,猶如英俊少年。後世如唐虞世南、褚遂良楷書結構乃至用筆多受其影響,但均能得其高古一路,有些人寫智永楷書往往隻注重它的風神朗發的結構和灑脫用筆而忽略了平正和雅的結體和用筆中的古厚一面,造成古意的欠缺。
因此我們臨習時不要把結構的過分誇張,以及行書筆意中的動态過度表現,可适當增加隸書用筆,增加其古雅之緻。
03
再次是活用章法墨法。
智永楷書既可以寫成有行有列的打界格形式的作品,也可寫成有行距沒字距形式的作品。臨帖時不論節臨還是通臨均可采用改變原來章法進行臨習,這樣為布白乃至行氣打下基礎。關于打界格形式的作品要注意不要每個字把格填滿,要讓其留有餘地,顯示其空靈雅逸的一面。
至于有行距形式的作品要強化字的縱橫、粗細、欹正等的變化,甚至适當增加塊面感,避免楷書書寫時出現狀如算子的通病,讓作品的氣息流于自然書寫狀态,不必拘于一字一畫而造成整體風格的單調與平庸。在墨法運用上要區别唐楷的勻稱平淡,可适當增加墨色的變化,特别是大字的寫法可自由把控。
04
結語
總之,作為南朝時期的智永楷書,它上承晉楷,下啟唐楷對楷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于當代楷書的研究學習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