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生活日常?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問天的智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二十四節氣生活日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問天的智慧。
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科學巧妙地結合,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
人與自然、人與萬物和諧共處,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時間美學,也是最樸素的中國式浪漫。
天地藏秋意,清風拂落葉。每至此是,秋天的韻味愈加濃厚,秋分便到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這是一個日光與月色打成平手的時節,既不會有淩冽的寒,也不會有炙烈的熱,全世界仿佛都陷入了秋日的溫柔。這是一年裡最宜人的季節,天高雲淡,金風送爽,菊黃蟹兒肥、丹桂正飄香。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古有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随入也。秋分以後,下雨不會再打雷,再也不用擔心夜晚會被驚雷吓醒。
二候蟄蟲坯戶。秋分過後,晝短夜長,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氣入侵。秋天完全占據天地之間的舞台,早已聽不到秋蟬的嘶鳴,田野裡的蟲鳴聲也變得稀疏喑啞。
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由于天氣幹燥,水氣蒸發快,降雨量也開始減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于幹涸之中,便是詩人愛說的“秋水消瘦”。
“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秋分,更是接受大自然饋贈的時節。一年當中另一個農事最繁忙的“秋收”也随之開始,因此,“中國農民豐收節”也定在了每年秋分的這一天。
二十四節氣即是古人問天的智慧,那麼,在博物館裡也有很多和節氣相關的“寶貝”。
現館藏于蘭州市博物館的辛店文化時期的國家一級文物——雙勾紋雙耳罐,陶罐上所繪制的紋飾就非常明顯地反映出了秋分時節收獲的含義。該陶罐為夾砂黃陶,敞口、束頸、鼓腹、平底、雙腹耳;黑彩,頸部飾回紋條帶,上腹部為辛店文化代表性紋飾雙勾紋,其上部繪兩隻相向站立的羊作為主要紋飾,圖案規整但又富有生活氣息。這一時期的彩陶紋飾,圖案以雙勾紋、回紋、三角紋為主,其中以近似羊角紋的雙勾紋與犬形紋最具特色,反映了這一時期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的繁榮。
秋風起,稻谷黃。百果收倉,穰穰滿家,用勞動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
總策劃 劉世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言文
來源: 蘭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