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茂攀爬峭壁前往修繕施工工地。張鵬禹攝
箭扣長城三期修繕工程施工工地。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實,體驗“蜀道難”未必入蜀,在北京市懷柔區有一段“攀跻之難,殆過蜀道”的長城,它就是被稱為“萬裡長城最險段”的箭扣長城。
出懷柔城區30公裡,隻見蒼山巍峨聳立,上有長城雄踞山脊,蜿蜒若長龍。如果從空中俯瞰,這段東接山海關,西通嘉峪關,西南連接八達嶺、居庸關,綿延近8000米的長城,形狀如滿弓扣箭,由此得名“箭扣長城”。從2016年起,為保護長城本體,杜絕安全隐患,北京市啟動箭扣長城搶險加固工程,第一、二期累計修繕完成1748米邊牆和敵台敵樓9座。第三期修繕工程于今年4月下旬開工,修繕工程總長度1094米。近日,本報記者跟随長城修繕專家、懷建集團古建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程永茂來到現場,探訪修繕工程進展。
險峰峻嶺克三難
清晨7時許,記者來到北京市懷柔區雁栖鎮西栅子村,鑽入密林之中的羊腸小道,開始向箭扣關進發。程永茂介紹說:“我們現在走的是騾子運料的路,城磚、石灰等材料需要靠騾隊馱上去。酷暑難耐,騾子一般每天隻能運兩到三趟,運輸量非常有限。”
修繕長城,運料是第一個難題。今天的運輸方式,大抵還是沿用480多年前古人建長城時的方法。
在灌木叢中手腳并用地攀爬近半小時,來到箭扣長城的最低點——箭扣關。程永茂說,騾隊運送的修繕材料,到這裡就卸下來了。騾子沒法在落差較大的長城上行走,接下來隻能靠工人用肩扛上去。烈日當頭,幾名工人剛卸下石灰,後背被汗水一漚,變得通紅。記者與他們攀談得知,這些工人大多來自河北,曾參與長城修繕工作多年。“背料這活并非常人能幹,不但要具備登山能力,還要有足夠的負重能力。”程永茂告訴記者,有些新來的工人幹幾天就因為小腿浮腫而無法繼續工作。
“牛犄角邊”“刀把樓”“将軍守關”“鷹飛倒仰”……光聽這些名字,就知道箭扣長城有多險。施工操作都在懸崖峭壁上,這是修長城需要攻克的第二道難關。“很多時候,工人都要一腳高一腳低地工作。修長城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施工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程永茂說,瓦工等技術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大多是有着十幾年長城修繕經驗的熟練工。
垛口牆上綁着一根白色塑料管,記者問起用途,程永茂介紹:“這是輸水管。長城修繕面臨的第三個困難是用水難。我們所處的位置海拔1000多米,需要用3個高壓水泵逐級提水。”
修舊如舊少幹預
從箭扣關往東,翻過封護的牆體,來到箭扣長城三期修繕工程的西至點——130号敵樓。環視四周,隻見敵樓外牆有的已經剝落,露出牆體内的碎石填心。地面面磚也不是完整的新磚,上面的裂縫清晰可見。這裡看起來十分原始,似乎沒有修過的痕迹。“你看不出來就對了。”程永茂笑着說,“我們就是要在确保長城本體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最小幹預,保持原有的風貌。”
他指着敵樓的一處箭窗說:“上部牆體已經垮塌無存,為了讓人們看出它原來的建築結構,同時起到加固作用,我們用舊牆磚在箭窗頂部向外砌出兩三塊磚的寬度,但沒有恢複成完整的封閉式結構,保留了它的‘殘味’。”
敵樓内一層的拱券頂增設了木結構加固支頂措施,将券頂和兩邊的牆體連接起來,起到支護樓頂的作用。程永茂介紹,這是一種可逆的臨時措施,不會對長城本體造成破壞,體現了最小幹預的宗旨。
出敵樓繼續向東走,兩邊的垛口牆看起來比常見的要矮不少。“這也是坍塌後修繕的。”程永茂說,“我們撿回散落的舊磚重新砌好,恢複2-3層牆磚的高度,而不是原來一人多高的高度。既讓人意識到垛口牆的存在,又起到擋水的作用,同時能保障行人安全。當舊磚不夠用時,慎重增加新磚。”
在長城上行走,不時會遇到條石台階。記者注意到,有些台階面磚已經剝落,露出下層的襯磚,有的甚至面磚、襯磚都剝落殆盡,裸露最下層碎石填充的牆心。顯然,破損的台階沒有過度修繕,隻是把原有的建築材料歸砌回位、進行固定,還保留了斷茬兒,但踩在上面卻很穩固結實。
程永茂介紹,長城修繕分為幾種,有搶險,有複原,也有為迎接遊客而加裝保護性設施。其中,搶險修繕的幹預量最小,對曆史信息的保留最充分。此次箭扣長城的搶險修繕以排除安全隐患、保證文物建築安全為主要目的,在施工上堅持原本形制、原來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藝的“四原”原則,保留箭扣長城“驚、險、奇、特、絕、野”的特色,保護長城及周邊整體風貌。
花甲老将護長城
繼續向東,穿過“單邊蹭”“翻石過海”“鬼見愁”,時而需要手腳并用攀爬幾近垂直的陡坡,時而需要側身收腹鑽石縫,時而會走過一邊是峭壁一邊是萬丈懸崖的小道。在如此險峻的長城上穿行,記者不時感到腿軟,而64歲的程永茂卻習以為常、步履矯健。為了保障修繕工程質量,他每周至少爬一次長城,多則爬三四次,到施工現場檢查指導。
程永茂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懷柔人,從小就對長城比較熟悉。1973年他開始做瓦匠學徒,1991年初涉古建修繕,負責紅螺寺大殿複建工程的瓦作施工。在這一工程中,程永茂認識了瓦作專家樸學林,并拜他為師。興隆門是明清兩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築初建與修繕的主要參建作坊之一,樸學林則是興隆門瓦作第十五代景字輩傳人、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得到樸學林真傳的程永茂,從此真正走上了古建保護與修繕之路。他主持了太廟犧牲所、廣濟寺下院藏經閣、八大處公園四處大悲寺等修繕工程,并擔任國家級重點工程天安門城台保護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從2004年起,程永茂開始從事長城修繕工作,帶領團隊完成懷柔區内總長近2萬米的長城搶險加固任務。在十多年的實踐中,程永茂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随”做法。
時近正午,坐在124敵台上休息,程永茂為記者講起了這“五随”,即“随層、随坡、随彎、随舊、随殘”。随層指的是砌磚時要與原始的城磚層次銜接。随坡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遇到坡道時要根據地勢确定修繕走向,解決排水問題。随彎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牆體拐彎處要就着彎度砌弧形牆。随舊和随殘即在建築材料、做法、工藝等方面堅持傳統,盡量保持原狀。
行至正北樓,抵達此次箭扣長城修繕工程的終點。回首望去,青山如黛,長城在夕陽輝映下宛若金龍,記者切身感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真義。程永茂歇坐在正北樓台階上,吟誦了一首自創的打油詩《贊箭扣》:“箭扣長城美,美名天下揚。蜿蜒二十裡,龍脊顯滄桑。三鎮彙聚處,内外起邊牆。細觀二十景,奇險世無雙。”詩中凝聚了他對箭扣長城的深厚感情。如今,程永茂已是北京市懷柔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長城修繕工藝傳承人,他不僅盡心做好每一次修繕工程,還緻力于長城修繕工藝的推廣和傳承。
箭扣長城修繕完成之後,會不會将它開發成向遊客開放的景區?對于大衆關心的景區開發問題,北京市懷柔區文物所所長張彤表示,箭扣長城不會照搬八達嶺、居庸關等傳統長城景區的模式。“未來可以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旅遊線路,根據每段長城的長度、地形、攀爬難度,分段進行保護性開發,量身定制開放模式,比如規劃探險路線、在破損的敵樓處進行長城剖面知識科普、在危險路段架設棧道等。”張彤說,“不管如何開發,都要以保護為首位,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長城文化帶建設,把寶貴的文化遺産傳給子孫後代。”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