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重點在哪裡?京杭大運河是隋朝的一項重要成就,曆經多年最終開鑿成功,但因為曆來對隋炀帝開鑿大運河褒貶不一,所以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弊在當代,功在千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重點在哪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京杭大運河是隋朝的一項重要成就,曆經多年最終開鑿成功,但因為曆來對隋炀帝開鑿大運河褒貶不一,所以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一)大運河開鑿前的背景
大運河的開鑿其實應該算是曆史的選擇,當時隋朝剛剛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整個關中和中原地區經濟遭到破壞,導緻糧食産量下降,偶遇災年更是無法解決生存問題,隻能從長江流域調取糧食,而隋炀帝楊廣一開始考慮在黃河和長江中間聯通一條運河也是為了解決長安和洛陽糧食物資的運送問題。
如果說開鑿運河的直接原因是促進南北經濟交流,那麼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鞏固政治統一,在隋朝之前南北方其實聯系并不緊密,而原先隋朝之前的北齊和陳遺留下的門閥士族的勢力依然存在,這都是隋朝的初期的隐患,但是因為隋的都城在北方,自然對于南方就無暇顧及,長期放任發展可能成為瓦解國家的因素,從這個層面上講開通南北大運河,也是為了防範北齊和陳有所異動,可以随時做出應對措施,對鞏固統治意義重大。
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前,實際上經過隋文帝時期國家的休養生息,到了隋炀帝時期,經濟回升,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條連接南北的大運河便有了可以開鑿的意義。
(二)大運河開鑿的過程
大運河的開鑿曆時多年,實際從隋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隻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大規模的修建,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五月,開鑿了廣通渠;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四月,開浚山陽渎,當時也是為了滅陳的需要,在原來邗溝的基礎上稍加拓寬,所以工程量比較小。到了隋炀帝時真正的将大運河當作一項重要的工程來做,先是将黃河和淮水之間打通,修建了通濟渠,縮短了洛陽和揚州的距離;随後就是連通江淮水系,雖然之前在隋文帝時候就做過拓寬,但是遠遠不夠實際的需求寬度,所以隋炀帝重新開挖,并且命人在河岸兩旁栽上楊柳以供觀賞。而最大的工程在于隋炀帝貫通江南河,雖然在隋朝之前很多朝代也做過或多或少的疏通,但也隻是小修小補,隻有在隋朝時侯鑿成了自京口經曲阿(今江蘇丹陽)、毗陵(今江蘇常州)、無錫、吳郡(今江蘇蘇州)、嘉興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全程800裡,寬約30多公尺,可以通航龍舟的江南大運河。
(三)大運河的弊在當代
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人民的曆史壯舉,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參加修建的有三百多萬人,可以說耗費了極大的民力和财力,但是開鑿運河需要的物質經濟幾乎都是剝削民脂民膏來的,過度征收徭役摧殘和消耗了社會勞動力,而楊廣在完工後又揮霍無度,胡作非為,耗費了社會财富,加重人民負擔。從造船到龍舟巡遊人民為滿足隋炀帝的私欲付出了生命,最終在他的暴政之下,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算是對他的懲罰吧!
(四)大運河功在千秋
隋朝大運河開鑿後連接了從北向南的五大水系,為南北的交通和經濟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尤其是對南方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蘇杭的繁榮,為宋朝以後經濟重心難移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了這樣一條運河,南北不再是分裂的格局,反而有利于國家統一。在隋朝之後的曆朝曆代也都感受到了大運河帶來的便利,所以真正的做到了功在千秋。
總得來說,在隋朝當時的條件下開鑿大運河确實是讓人民遭受到了巨大的犧牲,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我們看問題要從兩方面考量,從之後朝代或者拿我們現代來看,京杭大運河給人們提供的是便利,所以還是那句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