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捕捉了光,光則成就了建築,這些赫赫有名的建築大師都是「追光者」。
在建築設計中,對于「光的運用」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光線在建築的設計中是必須掌握的基礎。無論是照明光、空間光還是藝術光,隻要能掌握好光線,詩意的建築空間也就呼之欲出了。
而且我們能發現,真正能玩好「光」的,還真都是些設計大師。光,成就了多少建築,又成就了多少設計大師?
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安藤忠雄簡直就是「建築與光」的代言人。
地中美術館雖然隻是安藤忠雄衆多美術館作品中的一個,卻是最富有獨特感的一個。它不同于傳統博物館的模樣,建築本身互相呼應、襯托,達到了光影、造型、比例的完美平衡。
安藤忠雄将建築設置在地下,用一個個簡潔的幾何形狀天井來進行采光。光線透過不同形狀的縫隙與開口被引導入室内,在每天不同時刻呈現出獨特的色調和影子。
在清水混凝土澆鑄的空間内,光線透過不同的方式為空間賦予了極為獨特的詩意感,并且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着變化。
美術館的最下層安放着沃爾特·德·瑪麗亞的空間裝置藝術「Time/Timeless/No Time」。這個直徑 2.2 米的球體與 27 根木頭柱子,以充滿藝術感的姿态排列在台階上。
球體光滑的表面反射着天井射入的光線,倒映出天空的形狀,随着時間變幻,室内幾何體的光影會發生變化,讓作品呈現出極富戲劇性的效果。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ISLANMIC ART
貝聿銘在光線的設計上,也有着獨到的理解。
這座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于卡塔爾多哈的一個人工島上,整個建築都由石塊構成,柔和地反射了沙漠的景色。
博物館内充滿了複雜的伊斯蘭元素,銀色穹頂、玻璃帷幕、圓拱形的窗戶與門簾,都是傳統的伊斯蘭建築标志。
同時,各種以三角形為基礎的幾何形狀存在于空間之中,嚴謹、恢弘而大氣。
頂部的光線随着各種層次分明的幾何表面,産生極富有連續性的變化光影,為整個室内空間營造出了獨特的光照氛圍。
對稱的形狀、與自然光像結合的人工光照,融合在一起,為整個空間帶來一種純淨、靜谧的感受。
阿布紮比盧浮宮
LOUVRE ABU DHABI
日光是建築絕佳的塑造者,是建築師們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讓·努維爾很顯然對這點極為明白。
在阿布紮比盧浮宮的設計中,讓·努維爾透過應用格栅表皮,将自然光線通過不同的過濾方式,将室内的光照設計成了獨特的模樣。
圓頂上錯綜複雜的結構,源于當地用用棕榈葉交錯疊搭作為房頂材料的傳統習俗,然後結合參數化設計後,所産生的效果。
陽光穿透 8 個疊加層,呈現漫射與映畫效果,仿佛「光雨」降臨般斑駁陸離,讓人想起阿聯酋綠洲中層層疊疊的棕榈樹。
且通過利用穹頂上的孔洞,室内的光線和溫度得以調節。
阿布紮比盧浮宮是一座對阿拉伯城市的敬意,同時也是對詩意般的幾何與光的贊美,它喚醒了時間的記憶,有力地停頓着時辰和我們流逝的光陰。
世界貿易中心車站
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被譽為「結構大師」的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在 911 事件世貿大廈的遺址邊上,設計了這個新的交通樞紐地鐵車站。
它就像是一隻展翅的白色鋼鐵巨鳥,其靈感來源于孩童放飛鴿子的情景,而鴿子同時也是和平的象征。
這座車站地面上的建築結構,全部都由鋼鐵搭建,高高的鋼鐵骨架以高低次序排布。它複雜的鋼結構,成為了建築的外立面,提純了空間。
而且在這棟建築中,光線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車站的中心區域,可以看到其穹頂與玻璃窗的部分,都是光線進入室内的重要通道。
極為寬敞的空間尺度,光照充盈在室内,并且在地上、柱子上留下斑駁的光痕,讓人極為驚豔。空間仿佛變得更加神聖而純淨。
從建築到室内,這個車站的空間幾乎全部都采用了白色,這對于光照效果來說也是一個提升的手段。另外在人工光照的地方也沒有馬虎。
建築的結構之美,在光的影響下,也顯得尤為具有獨特感。
南加州海濱别墅
SOUTHERN CALIFORNIA BEACH HOUSE
邁耶作為現代建築中的白色派代表,他對白色的執着簡直「令人發指」。但當你問及他原因的時候,他會說:「在自然光下,白色是表現最好的顔色。」
這棟位于南加州海濱的純淨白色别墅,就是他用來證明這點的重要作品。别墅采用了獨特的立體結構,并通過不同的體塊設計,将光線過濾,引入室内。
建築體積不大,卻因為其白色的外光和大面積玻璃窗的運用,賦予了整個内外空間的連接,從而增加了空間的通透感。
在室内,也幾乎是純白。透過大面積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海景。光線透過不同程度的照射,将室内空間打造成一個富有層次感的宜居所在。
JUMEX 基金會
FUNDACIÓN JUMEX
戴維·奇珀菲爾德的設計總是很難用一個次來概括,因為他的作品特點都是根植于一種态度,而不是固定的建築風格。
他對于光線也有着另外的理解。
這棟建築位于墨西哥,是一個當代藝術私人收藏館,同時也是廣泛的城市重建的一部分。在他的設計之下,建築的外形有着獨特的節奏感,尤其體現在屋頂。
在室内空間的頂樓,是一個畫廊空間。屋頂的形狀優化了整個畫廊的采光效果。
屋頂由一個鋼結構組成,并且帶有水平漫射層,能讓屋頂均勻的分布光線,照亮藝術品,為整個空間創造環境光線。并且,這個燈光還是可以調節的,可以滿足特定的策展需求。
照度均勻、眩光控制得也極好,光線走向的設計與亮度均衡,都非常的自然。既保證了其基本的采光與這樣作用,還讓建築本身具有人造與自然平衡的美感。
此時的光線作為一種柔和的來源,照亮空間,更加地具有功能性。
布雷根茨美術館
KUNSTHAUS BREGENZ
彼得·卒姆托是我非常喜歡的設計師。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難看到任何稍微顯得喧賓奪主的元素。這個美術館是于 1997 年開放的老作品,但卻有着放到今天仍舊值得研究、學習的價值。
卒姆托在概念上,及其精确和巧妙地使用了材料和日光。由 710 個緞面玻璃面闆組成的半透明表皮覆蓋了整個建築,從而将建築轉變成一個巨大的燈箱,讓日光可以從各個側面進入建築物。
而室内則是采用了混凝土牆圍起來,并且有着極大的空間尺度,提供了可觀的垂直展示空間,既能懸挂繪畫,又能展示大型雕塑和裝置。
采用了與外立面同樣材質的天花闆,是室内空間與外立面的一種裡外呼應。同時在天花内部也設置了人造照明系統。
通過半透明的玻璃,光線可以漫射到室内空間,讓空間就好像漂浮在雲端一樣,同時也為空間營造了一種高級、神聖的氛圍。
在這樣的優雅空間下,展出的物品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其他的一切都像是默默在幕後付出的低調英雄一樣。
勞力士學習中心
ROLEX LEARNING CENTER
SANAA 想必也不需多介紹。這個二人組合已經創造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其中這個勞力士學習中心,是将光線運用得極為融洽的典範。
SANAA 以「把建築作為公園」作為了空間概念,為這個建築創造了非常獨特的樣子,可以靈活地使用。
2 萬平方米的連續單層流動空間,通過建築上下起伏的底面,将大小形狀不同的 13 個庭院聯系在了一起,并通過圓形天井與環形玻璃窗的設置,将光線引入室内,并模糊了内外的空間界限。
在室内,SANAA 将白色作為主要的色調,進一步擴大了光線的漫反射,讓空間看起來更加的飽滿而寬闊。
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設計方式,除了餐廳和多媒體圖書館,其他功能性空間基本上都實現了自然采光和通風,而且實現了 8.5kWh/㎡ 的能量消耗。這樣的設計,讓這棟建築獲得了瑞士當地的節能建築獎。
純淨的空間與流動性,讓光在空間内肆意嬉戲,這對于呆在空間裡的人而言,也是一件難得可貴的事情。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設計師與項目,其實還有很多大佬也非常會「玩光」。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路易斯·康、尹東豐雄、約恩·武松或者皮埃爾·德·梅隆等等。
路易斯·康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可以概括光與建築的重要關系:「自然光給予了空間特性,也給予了建築生命。建築的生命由光的照射而産生。基于此,除非給予建築生命,否則沒有一個空間是真實存在的。」
自然光作為建築空間的靈魂,隻有用好光,就能讓作品更具有一定的感召力。
掃碼關注設計有物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