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禮山
教書時間越長,我越害怕教書,因為現在和過去不一樣。
過去,普遍地,家長學曆偏低;現在,家長學曆提高了,也可以輔導孩子學習。
過去,知識、信息都在學校、書店、圖書館,學生學習靠課本、報紙、雜志、畫冊、電影、收音機等。學生隻能被動吸收知識,不能任意選擇知識。
現在,無論走到哪裡,網絡就在身邊;不管男女老少,人人帶着手機。網絡好像可以取代學校,手機似乎可以取代老師。從網絡和手機,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還能選擇知識。
最可怕是,手機裡的學習資源比老師腦子裡的知識儲備豐富幾百萬倍、幾千萬倍。
當然,手機有手機的絕對優勢,老師有老師的獨特長處。比如,手機冷冰冰,老師暖呼呼。手機不能和學生推心置腹地交談,學生的喜怒哀樂,老師卻能感同身受。
教育永遠離不開師生面對面的溝通,離不開師生朝夕相處,互幫互助。
但是,老師教書的難度加大,誰也不可否認。學生懂得多了,老師的威信就減弱了。
每天,看上去我在寫作,其實,寫作緊密結合教學,寫作是備課的手段。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新學校研究會會長李希貴在《教育現代化與教師職業轉型》的演講中說:
“教書是世間最複雜的高級勞動。現代化的老師應當成為情緒管理者,和諧關系構建者、領導者,并具備成長性思維。老師的勞動性質要重新定義,老師已經從腦力勞動者進階為情緒勞動者。”
不知多少次,我假想,我自問:如果允許學生自由學習,他們會高高興興來聽我講課嗎?如果他們不來,并非他們不喜歡學習,而是不喜歡我的教學内容與風格。學校沒有厭學,隻有厭教。
學習本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通過學習,孩子們的好奇心滿足了,知識增長了,探索發現體驗了,成就感強烈了,道德素養提升了,怎麼會厭學呢?
要想抓住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可能走進學生内心深處,不掩飾,不僞裝,教給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創造才是關鍵。
老師必須做一個“真人”。教育家陶行知教導老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比一切都重要。一個“真”字指明了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
教師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教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
社會也要容許老師做一個真人。老師并非萬能,并非沒有缺陷。老師和其它職業差别可能是:老師是理想主義者,是精神家園的呵護者。老師培養學生具備康健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生産的技能和自由、平等、互助的品格。
想起一首歌曲,歌名是《奉獻》,曾經風靡一時——
長路奉獻給遠方
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愛人
白雲奉獻給草場
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朋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不停地問
我不停地找
不停地想
白鴿奉獻給藍天
星光奉獻給長夜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小孩
雨季奉獻給大地
歲月奉獻給季節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爹娘
茶餘飯後,夜深人靜,我問自己: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同學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