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石刻效果?7月29日下午,工匠劉啟順将“甯可為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的書法作品刻在置石上随着這塊置石的篆刻完畢,青鐵佳苑鐵路小區的34塊書法石刻全部完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書法石刻效果?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7月29日下午,工匠劉啟順将“甯可為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的書法作品刻在置石上。随着這塊置石的篆刻完畢,青鐵佳苑鐵路小區的34塊書法石刻全部完成。
青鐵佳苑是青藏鐵路公司西甯地區新建的職工小區,從今年初春到盛夏,小區一直在進行綠化。7月初,50餘塊置石相繼“落戶”在小區綠地上。
置石在園林空間組合中起着穿插、連結、導向及擴張空間的作用;在園林綠地豎向設計中,常作為“谷方”,即起護坡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青鐵佳苑小區地處北方寒冷地區,冬季漫長、植被生長困難,又因建在緩坡之地,小區置石的設置高低曲折、疏密有緻、有聚有散,頓生造景起勢之妙。
剛剛入住該小區的青海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西甯電務段西甯信号車間職工沙雨農看着小區裡的置石思考起來:“如果能刻上職工的書法作品,那該多好啊。”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有着悠久的曆史。以石喻人、以石寄情是中國人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之一。平日裡,職工書法家們都是在屋裡悶頭搞創作,除了書畫展覽、送書畫等活動,作品很難被大家看到。如果以置石為載體,讓職工的書法作品在自家小區展示,不僅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推動書法的創作和研究,而且與職工形成互動、交流,是對鐵路書法愛好者的一種激勵和鞭策,也讓小區的文化建設推陳出新、别具一格。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書法家協會理事、青藏公司文藝家協會書畫組組長劉國軍聽了沙雨農的想法,連聲叫好。他迅速聯系到青海省書協理事王海,籌劃石刻書法的相關事宜。
多年來,他們先後利用小區院牆、宣傳欄、亭台樓閣梁柱等,以銅質浮雕、版刻剪紙畫、木雕以及海報等形式為載體,進行文化宣傳工作。将職工書法作品與傳統石刻結合在一起,在青藏公司實屬首次。
因有不同的空間造景作用,置石的大小、位置都不同。用于刻字的置石更是需要結構方正,表面平整。大家在置石中幾經選擇,最後确定了34處石刻書法作品的位置。這些置石形态各異,分布在不同的樓宇綠地間,以字映景,形成獨特的風景。
根據石面大小和數量情況,劉國軍、沙雨農、王海邀請彭金權、馬永清、劉健鑫、貢保等職工書法家積極參與創作。他們的作品不僅多次在書法展上獲得優異成績,而且積極參與新年送“福”,三線建設送書畫進班組、入宿舍等活動,有着極其深厚的群衆基礎。
在書法作品的内容選擇上,他們以企業文化進小區、廉政文化進小區的思路進行選擇,以文意深淺适中,閱讀朗朗上口,能讓職工群衆有所思、有所獲的作品為主。職工書法家們利用工餘時間認真創作書法作品,以每個人最擅長、受衆最廣泛的書寫形式,表達字句深刻的涵義。
近20天的創作時間,34篇書法作品以及篆刻印章作品如期交稿。制作單位将作品掃描至電腦,制作成刻闆,再交給石刻工匠進行篆刻。由于石刻工匠對書法石刻的理解程度有限,王海每日跟着工匠一起施工,以求達到最佳的石刻效果。
“‘積健為雄’,意思是日積月累、實實在在、不可作僞。”行走在小區中,王海如數家珍般地介紹着每一塊石刻書法作品。
“積健為雄”的作者是貢保,他是一名檢車員,長年在青藏線上的工作經曆,讓他的書法作品奔放灑脫。“在書法領域,我仍然算一名新兵,可能作品還略顯稚嫩。”看着自己的石刻書法作品他激動地說,“能參與此次石刻書法的撰寫我感到特别驕傲,這将是我在書法道路上最好的鞭策。”
走在小區裡,書法“福”“緣”等作品主要設置在大門處和綜合區域,位置醒目、吸引關注,讓住戶珍惜同住在一個小區的緣分;遠親不如近鄰,“和為貴”“惠風和暢”讓職工群衆體味既是同事又為鄰居的和睦相處之道;行草、魏楷等書法作品“甯可為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守拙”“厚德載物”等掩映在樹影中,更增添一種兩袖清風的高貴氣質;“自強不息”“甯靜緻遠”“梅花香自苦寒來”等勵志之言讓人們體會生活的真谛。
傍晚時分,小區内散步玩耍的住戶越來越多。夕陽下,紅色的書法石刻更顯奪目。老人們按照文字的筆畫走勢臨摹着,孩子們大聲朗讀,家長解釋其中的寓意,年輕人用手機拍攝下書法作品,細細品味……
沙雨農看着小區内的職工書法作品,一邊拍照一邊将其發到微信朋友圈裡與更多書畫愛好者分享這份喜悅。他高興地說:“石刻書法作品展示了它獨特的文化魅力,這次是以鐵路書法家作品為主,也是第一次讓石刻書法走進鐵路小區,給鐵路職工創造了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溫馨祥和的小區環境。”
據王海介紹,因石刻書法作品廣受職工群衆好評,之後還将在其他鐵路小區以及沿線站區推廣。
本文圖片由張豔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