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北方的朋友或許都感覺今年的冬天來得格外猛烈。
除了身上的衣服變厚了,最直觀的反映大概就是起床越來越難。正所謂再響的鬧鐘也叫不醒一個不想離開被窩的“打工人”,除非有一連串......
今年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自入冬以來,這個問題就成了大家争論的話題。有些人覺得比往年還要暖和:
也有些人覺得格外的冷:
今年冬天真的會那麼冷嗎?
60年最冷的冬天?
從今年十月全國多地開始降溫起,就不斷有傳言,今年冬天是“60年來最冷冬天”,“2008年以來最冷的一年”。
但,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對于“60年來最冷的冬天”一說,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很早就已經進行了辟謠。
就在上個月,在國家氣候中心召開的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上,氣象專家對今冬的氣候趨勢做出了預測:
預計今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主要以西北路徑影響我國。
從冬季整體氣溫趨勢來說,除了東北、華北東部還有西藏部分地區氣溫總體趨勢較常年同期偏高之外,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氣溫總體接近常年或偏低。
但冬季氣溫起伏比較大,階段性的變化特征比較明顯,冷暖波動比較大。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平均氣溫距平預報圖,從圖中就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地區平均氣溫距平正常或偏高。
氣象專家還表示,判斷是否屬于冷冬,需要氣溫數據達到一定的标準,現在就判定今年會出現2008年以來最冷冬天為時尚早。
也就是說,今年冬天确實會有冷的時候,但要說“六十年來最冷”則未免誇張。
你或許也發現了,幾乎每年冬天都會傳出諸如“最冷的冬天”、“史上最冷”、“前所未有的冷冬”此類的傳言。而實際上,這樣的定性是需要較長時間的曆史數據分析才可以做出的。
冷冬?暖冬?為什麼在一些地方,大家會覺得特别冷,但一些地方卻遲遲不能入冬呢?
這就繞不開一個詞——拉尼娜現象。
我們經常聽到的拉尼娜事件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并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當有關鍵海區的監測指數低于-0.5攝氏度,并且持續五個月以上,就可以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而在拉尼娜現象發生的冬季,我國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中東部地區會出現比往年同期氣溫偏低的情況。比如,2007/2008年冬季,我國南方遭受的大範圍低溫,就與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脫不開幹系。
拉尼娜現象示意圖
根據監測,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拉尼娜狀态,預計冬季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根據統計,2000年以來發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從5次拉尼娜事件的狀況而言,冬季内蒙古東部、東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 1~2攝氏度,部分地區偏低2攝氏度以上。
拉尼娜會帶來一個更為寒冷的冬天嗎?也不一定。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氣象專家賈小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各個氣候要素的關系非常複雜,拉尼娜隻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而且每次拉尼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中國天氣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今年是否為冷冬現在仍言之尚早,而且即便是冷冬,具體怎麼個冷法——是階段性的低溫,還是階段性的雨雪冰凍,是某一個地區域的低溫,還是大範圍的氣溫偏低,都沒有定論。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地區的人覺得今年格外的冷,而有些地區遲遲不能入冬。
界定冬天是冷冬還是暖冬,往往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制定的《暖冬等級》和《冷冬等級》國家标準,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個月的平均氣溫,在空間上分為氣象觀測單站、區域、全國三個範圍等級。
在單站方面:
如果單站平均氣溫距平大于等于标準差的0.43倍,則為暖冬;
如果單站平均氣溫距平小于等于标準差的-0.43倍,則為冷冬。
在區域總站數方面:
暖冬站數超過總站數的50%,即為暖冬;
冷冬站數超過總站數的50%,即為冷冬。
在全國有效面積方面:
暖冬面積超過全國有效面積的50%,即為暖冬;
冷冬面積超過總站數的50%,即為冷冬。
全國冬季平均氣溫距平曆年變化
所以,剛入冬時不能判定冷冬或暖冬,隻能給出冬季氣候偏冷還是偏暖的預測。要等到冬季結束,12-2月三個月的平均氣溫數據才能綜合判定是冷冬還是暖冬。
比如2019/2020的冬天,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最冷冬天”,但根據數據,這其實是一個暖冬,而且氣溫為曆史同期第五高。
2019/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布圖
我們更容易感覺冷了?如果暫時還不能判定這是個冷冬,為什麼很多人會感覺前所未有的冷呢?
我們的體感溫度受很多的因素影響。風寒效應就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體感溫度比實際氣溫低的現象。
人的體溫一般為36℃—37℃,多數情況下會高于周圍環境氣溫。這個溫度會在人體和空氣之間,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起到保暖的作用。
但當空氣流動很快,也就是大風天的時候,熱量會被帶走。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此外,如果空氣幹燥,皮膚上的水分則很容易因此蒸發,進而導緻體感溫度降低。
其實,我們對寒冷的感知是非常“主觀”的。
即使是在同樣的環境之下,也會對溫度有不同的體驗。有人會覺得每年的冬天都在變得更冷,也有人會覺得好像沒那麼冷。
身材、性别、年齡以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對寒冷的感知。比如,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肌肉含量,這會讓他們更容易保持溫暖。而假如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的體重相同且表面積相近,由于女性可能會有更多的皮下脂肪,那麼她會更容易抵禦寒冷。
此外,從60歲左右開始,我們身體保存熱量和感知寒冷的能力就會開始下降,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溫度則相對沒那麼敏感。
有研究顯示,我們适應寒冷的能力是能夠調節的。
從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實驗裡,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天讓人們赤裸着在10℃的室内呆8個小時,到兩周後他們會停止顫抖,身體會漸漸習慣了寒冷。
2014年發表在《PLOS One》雜志上的一項小型研究中,讓一組身體健康的人每天花三個小時坐在裝有約14℃水的浴缸裡,到了二十天後,他們的不适感減少了。(*請勿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自行實驗)
也就是說,經常在室外工作的人也有可能比常年在溫暖的辦公室内工作的人更耐寒。
而對于每天伏案在空調房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很少運動的都市人來說,自然會更容易感覺到冷了。
俄勒岡大學人類生理學教授克裡斯托弗·明森(Christopher Minson)認為人體正在變得非常“恒溫”,而這意味着我們不再訓練自身的保暖機制,我們對自身可接受溫度的感知正在變得異常狹窄。
2020或是史上最熱三個年份之一冬天冷是不是意味着全球變暖在緩解呢?
這又是一個常見的誤區。這裡就要區分氣候和天氣的概念,它們并不是一回事。
天氣指的是特定地點和時間的大氣狀況,比如某天某時的天氣情況。而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期的大氣模式。全球變暖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指的是地球平均表面溫度的飙升,而且這種溫度的上升不一定在全球範圍内均勻地感受到。
這也是許多科學家更願意使用“氣候變化”而不是“全球變暖”一詞的原因。
因為氣候變化除了表現為氣候整體變暖的平均趨勢,也意味着極端天氣事件在不斷加劇,氣候的波動性和不确定性變得越來越大,而這些極端事件在各個季節都有可能發生。例如,幹旱、洪澇,高溫、寒潮這兩組表現形式完全相反的氣候事件,可能是同樣的氣候系統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的體現。
實際上,就在12月初,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報告表示“盡管正在形成拉尼娜現象,但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将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年份之一。過去的六年(包括2020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年。”
自1880年以來的全球溫度距平,氣候變暖的趨勢一目了然
而由于格陵蘭和南極冰蓋的融化等原因,最近海平面又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2020年到目前為止,超過80% 的海域至少經曆了一次海洋熱浪......即使今年是冷冬,也很難阻止進一步變暖的趨勢。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自然驅動因素,但當前所有自然發生的氣候事件都是在人類導緻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它加劇了極端天氣,影響了水循環。現在的拉尼娜年,甚至比過去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年份還要溫暖。”
氣候謠言為什麼那麼多?這些年來,氣象類謠言似乎成為了網絡謠言中數量最多、傳播最廣的謠言類型之一。似乎每當氣溫出現大幅變化的時候,都會伴随着大量的氣候謠言廣為流傳。
“史上最強台風”、“史上最強洪水”、“前所未有的冷冬”.......
為此,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總結了氣象類謠言的常見類型:
1)移花接木型:
指将曆史照片,嫁接到新近發生的天氣事件中;
2)編造拼接型:
指謠言發布者根據隻言片語,有意捏造和添加不實信息,以誇大事件的嚴重性;
3)斷章取義型
指謠言發布者因專業知識局限,對氣象信息産生曲解、誤讀,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公衆對氣象事件的誤解。
為什麼關于氣候的謠言總是層出不窮呢?
關于謠言,傳播學者克羅斯提出了一個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衆的批判能力。也就是說,當一件事越重要,細節越模糊,公衆的鑒别力越弱,謠言的影響力就會越大。
近年來,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了,而這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面對越來越難以捉摸的天氣,大家很容易産生焦慮的情緒,迫切需要獲取相關信息來滿足自己的認知需求。
但面對社交網絡上的碎片化的信息,又很難辨别真僞。那些充滿噱頭的标題和内容則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至于信息的真假,已經很少有人會注意了。
這些氣候謠言就是利用了大家的這種心理。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這裡有一些簡單但使用的小技巧:
1)警惕标題黨;
2)關注正規的氣象信息發布機構;
3)主動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氣候議題,核實信息。
總有人說氣候議題過于宏大,我們很難觸摸。但關注氣候其實也很簡單,或許可以從每天注意一下自己所在地區的天氣開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做好保暖,安然度過這個冬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