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孔子從魯國國都曲阜出發,周遊列國、創立儒學,算是中國最早的“研學遊”;《論語·先進》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又是中國最早的踏春遊、鄉村遊記載。随着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治國理念和社會倫理,孔子故裡——曲阜,因此得名“東方聖城”。37年前,全國旅遊業還處于發育期,國務院公布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曲阜位列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孔府、孔廟、孔林,自古以來就是曆代儒客的朝拜之所,是“三孔一城” 時代的王牌産品。另“一城”指的是建于1992年的孔子六藝城,占地13公頃、投資6600萬元的大手筆,融合建築、科技和藝術等表現形式,開啟了沉浸式體驗和創造場景化消費的先河。
2013年,确定了“東方聖城 首善之區”的發展定位。曲阜旅遊業的轉折也在這一時期。從守傳統到求創新,從老三孔的默默堅守到新三孔的破土而出,曲阜的“全域宏圖”正在生根發芽。于2019年,曲阜榮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曲阜全域旅遊的起點在明故城。六百年前為護衛孔廟而起的明故城城牆,經過多次修建,如今全長達5339米。城内26輛馬車穿城而過,串起故城的往昔與今朝,形成曲阜老城區的一條風景廊道。
以明故城為中心,向南延伸,打造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聖境為代表的“新三孔”,精品項目助推儒家文化與新興技術擁抱,從溫故到造新,是2500年的時代轉機。文旅融合,業态創新;深耕研學旅遊,拓展聯盟趨勢;以節興旅、以秀聚焦;食在孔宴、玩在文創;點亮夜經濟、演繹儒家文化的全年精彩。
向北延展,儒學牽手“慢”思潮,曆史文化與國際文化碰撞,國内第一座文化國際慢城落于曲阜。九仙山、石門山及周邊生态資源是慢城的設計藍圖,以村莊仿古改造作為“城”的切入點,建造慢行空間的交通系統,打造仙河花海生态樂園為典範的休閑度假空間,實現儒家思想在鄉村旅遊的文化複興。中有明故城三孔景區,南有尼山聖境,北有文化國際慢城,一個“儒”字貫穿曲阜全域旅遊大格局。
從“舊三孔”到“新三孔” 儒家文化空間的創新再造
如今,三孔古建築彩繪迎來了百年來的首次大修,“新三孔”已經成為山東省文化旅遊的新地标,一老一新,珠聯璧合開啟曲阜旅遊的新氣象。
在曲阜,研學旅遊始終是文化旅遊的重頭戲,也是全域旅遊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自2013年起,曲阜推出“背論語免費遊三孔”活動,不僅讓儒家文化在寓教于樂中深入人心,同時促進文旅産業的蓬勃發展。從1984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已成為全國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永久落戶,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揭牌成立,搭建起全球儒學研究傳播交流平台。10餘年來,曲阜累計接待研學遊團隊21萬個,研學遊客超過700萬人次。目前形成“政德、師德、青少年、儒商”四大研學教育品牌和“禮、藝、德”三類産品體系,将文化轉化為可感、可知、可悟的體驗産品,推進了文化資源向研學産品的創造性轉化。
舉辦孔子研學旅遊節,成立曲阜研學旅遊聯盟,出台标準規範,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身研學旅行市場開發,培育研學旅行基地,開發研學課程和産品,研學旅遊蓬勃發展,成功榮膺中國研學旅遊目的地。新、老三孔,承前啟後,借演藝、藝術、科技之風,推動儒家禮樂文化傳播、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三孔景區組建的一支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祭祀演藝服務團隊,推出晨鐘暮鼓、孔廟祭孔展演等傳統文化演藝項目。“詩禮堂三禮”活動成為少兒體驗開筆禮、拜師禮、成人禮等傳統文化的文化場景。孔子博物館裡,數字化設備立體生動地展現曲阜曆史,打造出了以“君子之道”為主題的互動演繹空間,開啟了一場身臨其境的遊覽體驗。孔子聖迹圖數字化長卷前,和先賢對話變成現實,零距離感受孔子的思想與智慧。在尼山聖境,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位于儒宮西側小山頭上,這尊像高72米,基座高度18米,成為新儒學的地标性建築。
尼山聖境的展館内,通過沉浸式交互場景技術和數字資料影像應用,中國古典藝術與現代科技手段巧妙融合,大型禮樂演出《金聲玉振》、《天下歸仁》燈光秀、無人機表演給遊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沉浸式文化體驗。
夜晚的尼山獨具魅力,成為點亮山東省夜間經濟的最閃亮的一顆星。以“夜遊尼山”品牌為導引,通過文化遺産活化、現代文化創意等手段,一批覆蓋全市的夜間經濟品牌活動接連落地;做活百意商圈、鼓樓大街等3個夜間經濟商圈、4個夜間經濟街區,豐富健身、餐飲、娛樂、購物等經濟業态。據最新公布的旅遊數據顯示,遊客滞留曲阜的時間從過去的0.9天增長到現在的1.5天。從走馬觀花式的一日遊到如今深度文化體驗,持續精彩的視聽盛宴讓遊客驚歎連連。小到一支“住”着孔子的棒棒糖、一枚私人訂制的印章,大到字畫、屏風、藝術雕塑,有趣、有品、有顔值的孔府文創成為消費者的儒學伴手禮,滿足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需求。
“膳食孔府宴,勝過活八仙”,食不厭精的孔府宴是魯菜經典,熏豆腐、煎餅等路邊小吃同樣是地道的曲阜味道。從老城到新區,從孔府到尋常餐桌,中國傳統文化中宴席總是飽含對于家庭圓滿的祝福和對年味兒的期盼。“孔子過大年”系列活動是儒家文化與年俗文化的嫁接成果,孔府清代服飾、清代春聯底本、年節生活賬等149件文物集中亮相,揭開了孔府年俗文物的“神秘面紗”。夜幕下的蕭韶樂舞,帶遊客“穿越”時光。孔府門前,貼春聯、拓年畫、貼門神,幾千年傳統年俗向人展示着“天下第一家”的年味兒。曲阜,以儒家文化為底,以研學旅遊為主要抓手,通過文旅融合、業态創新,探索以研學-節慶-聯盟-演藝為橫坐标,以夜間-宴席-文創-年俗為縱坐标的曲阜旅遊縱橫體驗脈絡,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活化并重,打造業态創新和深度開發并行的曆史文化資源發展路徑,為明故城減負、為“新三孔”添彩,為解決這一困擾全國同類地區已久的難題提供了良好示範。
從“故城”到“慢城” 城鄉新生活空間的重塑
在“三孔獨大”的旅遊時代,景區收入是曲阜旅遊的經濟支柱,強勢的文化資源難免造成曲阜旅遊發展的“燈下黑”,南部的“新三孔”拓展全域旅遊的空間闆塊,然而,北部農村“空心村”現象普遍存在,落後的經濟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一塊“心病”。2015年,中國第一座文化國際慢城,在距離明故城23公裡的北部山區應運而生。按照“慢是根、儒是魂”的思路,曲阜文化國際慢城将中華傳統文化置于國際文化語境,将鄉村振興戰略與文化傳播戰略相統一,延伸并再造儒家文化體驗場景,是曲阜在全域旅遊時代打出的一套組合拳,是曲阜以文化發展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曲阜文化國際慢城,位于泰山-三孔景區黃金旅遊路線的必經之路上,京滬高鐵、京福高速、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幹線貫穿南北,距離曲阜東站僅20公裡,交通優勢為曲阜開通了慢城發展的“快車道”。
慢城之中,文化至上,堅持“聖地人家儒鄉慢境”這一發展主題,挖掘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慢城文化豐富内涵。《史記》記載黃帝多次在九仙山、石門山祭祀大地,孔子率子路曾在此留下遺迹,《桃花扇》也在這裡誕生。三月三古廟會、祈福儀式等傳統節日延續至今,弘揚儒學文化、塑造儒學标識建築、建設儒學主題景觀,“儒”走進山區,是慢城之魂魄,更是鄉村旅遊的精氣神。生态,是慢城的底色。以九仙山、石門山“兩山”為重點,構建山、水、田、村“四要素”的生态格局,推進大綠化、治崄河、改村落、建慢道、大亮化、大配套、百姓儒學工程和招商引資等八大工程,打好環境修複與保護的生态牌,為慢城注入生命之源。引入精品項目,實現生态資源的價值轉換。位于石門山鎮韋莊村北部的慢城仙河花海生态樂園主打“親子牌”, 是集親子體驗、拓展訓練、水上娛樂、花海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态體驗空間。總占地面積1400畝,其中水面面積達1000畝,依托水域、田園的自然生态格局,遊船、垂釣以及水上拓展系列活動,讓遊客慢在山水之間;此外,萌寵動物樂園、花海飛鴿、水上木屋别墅群、木屋生态餐廳等特色項目,賦予“慢”以童話世界的浪漫意義;多層次建設仙河花海特色生态旅遊基地,将生态資源打造成為休閑度假的體驗空間,将儒家文化的消費客流引入鄉村,探索鄉村旅遊發展方向。
故城北上有山野,仙山深處有人家。2021年,石門山鎮石門山莊村以及吳村鎮簸箕掌村,雙雙入選“山東省景區化村莊”。作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省精品旅遊特色村、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石門山莊村利用地處石門山景區核心區的獨特優勢,以石門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千畝林果觀光園為主體,将山、林、果、牧等優美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慢客驿站和文化廣場,成為展示儒家文化和美麗鄉村的窗口,公共自行車點等利民利遊的公共服務設施是宜居村莊的人文風景線;鮮果采摘節、民俗農家樂、休閑度假遊等多種生态旅遊項目,年接待遊客40萬餘人次。以“長壽村”著稱的吳村鎮簸箕掌村,位于九仙山南麓,村莊依山而建,傍坡而築,山景廊道和田園民風相得益彰。搶抓大綠化工程,新栽植各類苗木4.6萬株,築起綠色屏障,打造美麗鄉村生态廊道;打造九仙山地質公園、九仙山民俗風情園、松鶴橋公園等景區,形成集民俗風情演藝、民俗文化博覽、旅遊特色産品展銷、民俗娛樂拓展等一體的綜合體驗景區,實現村景合一、村民共享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标。
吳村鎮與石門山鎮北部聯合打造“江北文化慢城”,引領曲阜“聖地鄉村遊”,是“慢城、慢區、慢都”構成的慢城系統中的重要體系。曲阜文化國際慢城的“創業”以田園風光為起點,以兩山為重點,以村莊改造為切入點,以百姓儒學為核心,以房東經濟為基本形态,以交通為紐帶,以鄉村旅遊為局盤活經濟發展,激發創業活力、拉動村民創收3100萬元,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從“傳統”到“現代” 全域旅遊的曲阜路徑
作為世界儒學中心,曲阜以文化為統領,确立“一核兩帶兩大集聚區”為核心的旅遊發展新思路;大手筆引進并推進旅遊項目建設,打造大規模、高品質的“A級景區群”,構建了從“三孔”拜孔到尼山“學孔”再到慢城“儒客”的縱貫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遊大格局;高水準制定研學旅遊“54321”标準,為中國研學旅遊樹立标杆。曲阜,始終是走在國内旅遊創新實踐的先行者,無論是40年前作為第一批優秀旅遊目的地走出山東、邁向世界,還是全域旅遊時代裡文旅融合的“二次創業”,交通系統的不斷完善是旅遊升級轉型的“助燃劑”。
2011年投入使用的曲阜東站,源于老子“見素抱樸”的理念,金字塔建築的透明玻璃将“精神之光”引入室内,表達“天人合一”的境界。經過十年發展,東站已經成為京滬高速的重要樞紐,“一站兩場”的格局與全長7.9千米、投資7.2億元的孔子大道、18.1米的孔子青銅塑像交相輝映,成為迎接國内外遊客的第一道儒家風景。此外,預計年底通車運營的魯南高鐵曲阜-菏澤-蘭考(山東段),已經進入驗收階段,嶄新的曲阜南站将成為尼山聖境的南大門,見證全域旅遊時代曲阜發展的“高速度”。曲阜即将進入“雙高鐵”時代,市區公交及旅遊專線共同形成四通八達的曲阜交通網絡。故城内,往來于三孔景區之間的人力三輪車和觀光電瓶車是曲阜特色的代步工具。26輛編号認證的觀光馬車,是遊客體驗曲阜風土人情的“時光機”。馬車售票處在遊客服務中心,這裡也是自駕遊愛好者的能量中轉站。位于明故城南、曲阜市中心104國道和327國道的交叉處,曲阜遊客服務中心是國内單體建築最大、功能設施最先進的遊客集散中心,總建築面積2.318萬平方米,擁有1000多個停車位。
除了景點售票、集散換乘、餐飲住宿等基本功能之外,每天選派三十名優秀導遊員上崗服務,提供不同語言的講解服務。此外,多功能演藝廳可容納300人,演出大型古樂舞《韶樂·祭孔大典》,是集孔子文化思想精髓、禮、樂、歌、舞于一體的世界最古老的交響樂舞。多條通景綠道串聯曲阜城市與景區,以曲阜遊客集散中心與高鐵旅遊服務中心和咨詢服務點為載體構建起完整的服務體系;建設旅遊大數據中心,為遊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個性化的全方位服務。
全域旅遊的服務,關鍵在“人”,誠信是服務的第一要義。曲阜堅持以誠信為統領,鑄就金牌服務體系,打造“禮待四方 德傳天下”的文明旅遊服務品牌;創新推出“六個100”工程,樹起行業文明新标杆;獨家創設了導遊管理的專業公司,開設了“導遊國學課堂”,組建了導遊講師團;開展旅遊誠信建設,開通曲阜旅遊誠信網,建立旅遊誠信檔案等;在全國率先發起“美德遊客”評選活動,倡導文明旅遊。全域旅遊的競争,關鍵在“才”,智庫是人才的聚集地。曲阜推進建設“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人才建設提升工程”,先後聘請20名高層次人才為智庫專家,柔性引進高端文旅人才。成立文旅名家工作室2個,與北京建築大學、東南大學等7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各類技能大賽30餘場。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一批重點人才項目落戶曲阜,引領一批新興文旅産業項目蓬勃發展,走出了獨具曲阜特色的人才創新驅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域旅遊的繁榮,關鍵在“融”,文化 或 旅遊,是一融俱榮的主要做法。依托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優勢,在孔府家酒集團開辟了釀酒文化旅遊,舉辦啤酒文化節;魯國故城大遺址公園推出考古探秘研學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曲阜琉璃瓦廠推出非遺文化遊,一業興則百業興,盤活了當地産業發展模式,豐富了曲阜文化的表現形式。全域旅遊成果共享,關鍵在“民”,惠民旅遊政策實行已久,曲阜林前村更是授人以漁,成為實現旅遊就業富民的“中國淘寶村”。以一枚孔府印章開辟了“文化 互聯網”創業就業模式,形成以文化旅遊創意産品為主的産業集群。經過10多年發展,現有各類網店500餘家,從業人員1300餘人,年均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網店有150多家,解決村民創業就業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和有效傳承。
從故城到尼山,從城市到鄉村,沿着孔子的足迹,一山一水皆故事,一事一情皆文化,這是一場關于“空間域”的徒步旅行;曆史資源、生态資源兼備,新舊勢能亟需轉換,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才有出路,這是一場關于“産業域”的交響樂章;文化統領,生态為底,服務為先,為旅遊體驗護航,全面優化升級,創建主客共享的城鄉空間,這是一次關于“服務域”的直播考驗;面向未來,勇于探索,全域需要共建,成果才能共享,一場曲阜用2500年曆史沉澱與現代創新譜寫的“二次創業”新征程,如火如荼,勢不可擋。
李潔 孫小榮工作室資深策劃師、産業觀察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