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6:52:56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1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2

箭扣長城位于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内,東與慕田峪長城相連,可與古北口、山海關銜接;西與黃花嶺長城相連,可與八達嶺銜接。城牆依山就勢,敵樓依山勢險要而建,其走勢富于變化,易守難攻,曆來以險、奇、峻、秀而著稱。

然而,這段城牆被稱為“箭扣長城”,隻有20年左右的時間。不但明清史籍中不見“箭扣”之名,即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史資料和《北京地圖》上也找不到這個名字。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3

目前查閱到最早記有“箭扣”之名的史料,是2000年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編寫的《長城》,其中在介紹“慕田峪長城”時說道:“再往前,長城繼續延伸,經過一個名叫‘箭扣’的地方,兩側山峰如削,達到1044米的高峰”,這裡提及了“箭扣”,但并無“箭扣長城”之名。

2001年懷柔縣政協文史委編輯的《懷柔文史資料選編(第四輯)》,在介紹《懷柔境内長城》時,也出現了“箭扣”二字:“這段長城最低凹處,遠望如一張弓放置在此,而此處正像是彎弓搭箭的地方,故名‘箭扣’。”

此後演變成今天通常的說法,即“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故名。”

有關“箭扣長城”名稱來曆的民間傳說

明代在懷柔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段40多裡長的邊牆,當時并沒有名字。邊牆修成後,一位工部官員到此巡視,當他登上一座高高的山頂遠望時,發現這段邊牆在群山之間,就像一個澗口,于是命名為“澗口邊牆”。可當他回到朝廷時,覺得這個名字不妥,便想改個名字,但一連想了好幾天,也沒想好。一天他翻閱史書,忽然看到“鐵馬金戈仰天笑,彎弓箭扣射雙雕”的句子,當即拍案叫絕,那懷柔山中新修築的邊牆形狀頗似滿弓扣箭,于是就将“澗口邊牆”改稱為“箭扣邊牆”,後改稱“箭扣長城”。(明清時期多稱長城為“邊牆”,明代北京及今天河北省北部地區所修建的長城分别稱為“薊鎮邊牆”、“宣府鎮邊牆”和“昌鎮邊牆”,而“長城”之名系近現代所使用。)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4

那麼,“箭扣長城”原本叫什麼名字?

據1993年編纂的《北京市懷柔縣地名志》記載,這段長城原被稱為“九眼樓長城”,因九眼樓為該段長城的最北部,且地勢最高,建築規模最為雄偉,故此得名。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5

九眼樓位于箭扣長城北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是箭扣長城地勢最高的敵樓,為正方形雙層敵樓建築,因每邊有9個瞭望窗而稱“九眼樓”、“九孔樓”。該樓坐落于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頂部,又被稱為“火焰山樓”。由于山勢高峻,天氣晴好時站在敵樓之上可隐約望到京城,所以也曾稱“望京樓”。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6

據史料記載,

主持修建“九眼樓”的是明代的王儀

據嘉靖年間《隆慶志》記載,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初,巡撫都禦史王儀上奏明廷,建議在皇陵(十三陵)的北面築邊牆(長城),作為拱衛北京的防禦工事。不久“上允其請,儀乃委佥事程绶董工役”,并由王儀主持部分邊牆的修建事宜。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7

盡管火焰山位置偏僻且地勢險要,但修建“九眼樓”之後,名聲大振,朝廷官員紛至沓來,登上“九眼樓”,遠望京城和幽燕勝景,并紛紛吟詩抒懷,不少詩作還被镌刻于石碑上,矗立于“九眼樓”附近,至今敵樓下還較為完整地豎立着8塊詩碑,刻有6人題詩14首。

這些詩詞為嘉靖年到崇祯年之間宣府巡撫、巡按宣大禦史和南山路參将所作,由此“九眼樓”成為長城上唯一立有詩碑的敵樓。

石碑所镌刻的多為七言律詩,大多是驚歎火焰山之雄奇,描述“九眼樓”之壯觀,抒發疆臣之抱負。

其中:

➤ 萬曆年巡按宣大禦史吳禮嘉所作《登火焰山樓》詩曰:“白雲層裡插危台,俯首窮荒亦壯哉。萬疊關山皆北向,九天靈采自東來。風清鼓角龍沙淨,光閃旌旗海曙開。仗劍登高霜氣肅,欲憑火焰暖霞懷。”

➤ 萬曆年巡按宣大禦史徐申登上九眼樓,在曉霁紫霧中所見的是“酒近華陽采霧封”、“九陵明日挂芙蓉”,五彩祥霧籠罩京城,一派祥瑞。

➤ 明文壇“嘉靖後五子”之一的張佳胤從京城而來,拄着拐杖攀登九眼樓,所見則是“舉頭日與長安近,指掌圖披督亢明”。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8

如今“箭扣長城”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上說,将懷柔區與延慶區交界,呈“三叉邊”的長城泛稱為“箭扣長城”,而狹義上的“箭扣長城”是指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内一段明代所建長城。因處在險要的崇山峻嶺中,未被開發,不屬于旅遊景區範圍。

為什麼叫箭扣長城(箭扣長城名稱的溯源)9

鷹飛倒仰

此次啟動大修的箭扣長城,為“鷹飛倒仰”至“北京結”段,全長744 米。

《懷柔文史資料選編》稱:“鷹飛倒仰”位于小火焰山東南,山勢急轉而下,約行800米,一峰兀秃而起,北側萬丈懸崖,長城至此如巨龍騰空,直奔山頂,驚險異常,即使是老鷹飛到此都得仰面而飛,故人稱此處為‘鷹飛倒仰’。”

《長城史話》則稱:“就建築情形而言,‘鷹飛倒仰’指的是北京懷柔境内修建在一邊突兀的山體之上的敵樓,其勢險峻雄奇,在本來就跌宕起伏的群山間拔地而起,就連雄鷹飛到這裡也要倒仰向上奮力高飛才能到頂,故名。”

“北京結”又稱

“長城結”、“三叉邊”、“丁字結”

非古已有之,而是現代人命名的

1985年中國地質礦産部地質遙感中心采用航空遙感技術,對北京地區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全面勘查,發現北京地區長城總走向主要分為東西、北西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在懷柔區八道河鄉西栅子村舊水坑西南的分水嶺上會合,大緻呈三叉形、倒“丁”字形,由此這個會合點被命名為“北京結點”,簡稱“北京結”,被視為“萬裡長城”中的一個重要樞紐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