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紅古區政府所在地的海石灣鎮華龍廣場,有一座長脖子的恐龍雕像,許多人都知道這是發現于海石灣的恐龍——馬門溪龍。
最早發現于現紅古區海石灣的恐龍化石,既沒有被命名為永登龍(發現恐龍化石時,海石灣尚屬永登縣轄區,1960年紅古始設區),也沒有被命名為海石灣龍,而是被命名為馬門溪龍。其實,公正嚴謹一點說,它應該被命名為海石灣龍才公正合理。
說起來,馬門溪龍回歸故鄉海石灣,還有一段曲折的曆程。
1947年5月,有"中國石油之父"之稱,玉門油礦的發現開創者,著名的地質學家孫建初一行,在海石灣地區勘探石油資源時,在北山的馬家戶溝采集到一塊完整的鳄魚頭骨化石和幾塊恐龍化石。這些化石運往當時的南京中國地質調查所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後,立時震驚了當時的中國古動物學界。
從1947年到1956年的10年間,地質工作者和古脊椎動物學家先後4次來到海石灣,搶救性挖掘恐龍化石。挖掘采集工作結束後,這些化石全部打包裝箱,運往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1952年,四川金沙江馬鳴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築公路,工人們在開鑿岩石時, 發現了許多像骨頭一樣的石頭,後來經過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仔細分析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過去世界上還沒有被發現過的新恐龍化石。
依據四川宜賓馬鳴溪工地發現的恐龍化石,經過當年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泰鬥楊鐘健先生的反複研究論證,這個部分骨骸在1954年被他命名為馬鳴溪龍。楊鐘健先生認為這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蜥腳類、長頸、食草的恐龍。由于楊鐘健先生是陝西人,命名之後其他研究人員因其口音之故,誤将"馬鳴溪"聽成了"馬門溪",并在報刊上公開發表。
之後,"馬門溪龍"這個名稱得以廣為傳播。從此以後,馬門溪龍便被記錄在各種文獻上。于是,以訛傳訛。别說它的最早發現地,就是廣為傳播的最初命名地,也是極其不準确的,但卻始終沒有得到更正。"馬門溪龍"沒有依照最早的發現地和挖掘地命名,卻用了比它晚數年的發現挖掘地命名,不能不說是對蘭州海石灣龍的極大不公!
1965年5月,在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泰鬥楊鐘健先生的主持下,對海石灣出土的這具恐龍化石與晚其10年出土于四川合川(今重慶市合川區)的另一具恐龍化石進行裝架複原。被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還親筆為其題名。海石灣出土的這具22米長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一直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另外一具四川合川馬門溪龍裝架複原後運回四川,安置于成都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
1998年春,《甘肅日報》連續刊登了兩篇報道——《亞洲最大恐龍出土在海石灣》、《歸來吧,馬門溪龍》。于是,在恐龍故鄉的海石灣掀起了一股"恐龍熱"。 直到此時,人們方才得知,亞洲最大的恐龍是在海石灣發現的!人們也才得知,海石灣原來曾經是恐龍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也是馬門溪龍的故鄉。
早前,盡管不少海石灣人很早就知道海石灣發現了馬門溪龍,但真正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馬門溪龍并以之為驕傲,卻是從1998年才開始的。他們希望看到有關馬門溪龍的進一步報道,呼籲政府部門盡快重視馬門溪龍回故鄉的工作。
政府部門順應民衆關切,積極行動,表現出極高的工作效率。1998年春,迎接恐龍回歸故鄉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甘肅省博物館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通過協商,決定複制一具原比例恐龍化石,運回故鄉蘭州,在省博物館展出。
為使恐龍故鄉的人們充分了解這一遠古時期,生活在海石灣的龐然大物,創建新型的海石灣城市文化品牌,增加生态環境氛圍和園林化藝術,紅古區規劃建成華龍廣場。
2000年,紅古區政府在區政府所在地——海石灣鎮(即馬門溪龍故鄉)華龍廣場組裝了一座長20米,高12米,總重量約為70噸的馬門溪龍等身雕像,并被冠之為中華第一龍。按照裝架複原圖制作的馬門溪龍雕像,神态雄壯優美,現已成為紅古區的标志性城雕。
近年來,蘭州周邊地區還相繼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遺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