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尚瞰 讀史專欄作家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次打了敗仗,連夜逃跑,幾天沒有吃飯。躲藏到一農婦家中,又饑又寒。當時農婦把家裡僅有的白菜梆子、一點豆腐、幾個土豆,随便煮了一大鍋給他吃了。正處饑寒交迫之中的朱元璋,覺得味道好極了。
問農婦這是什麼東西,怎麼這樣好吃,農婦随口說了句:“珍珠翡翠白玉湯”,給他開個玩笑。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吃盡山珍海味,一次生病,吃什麼也沒胃口,突然想起那好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出皇榜把那農婦找到,用最好的白菜、豆腐、土豆,又煮了一鍋湯,可朱元璋覺得很難吃。因為朱元璋落魄時的饑寒不再,而那喝湯的感受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幸福是一種體驗。同樣的食物,對同樣的人,由于前後處境不同,口味完全不同。而人對幸福的理解也是一樣,世界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有關幸福的标準,有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對幸福的體驗,也就可能有一萬種幸福觀。戀人以得到愛情為幸福;士兵以能當上将軍為幸福;運動員以獲得世界冠軍獎杯為幸福;登山者以登上前人尚未攀登征服過的險峰為幸福;探險家以發現從未被人發現的島嶼、港灣為幸福;彩迷們以買獲得巨額獎金為幸福;太空人以能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第一行腳印為幸福;截癱殘疾人以能重新站立行走為幸福;失明的人以重獲光明看見親人的面容為幸福……
在每個人的标準裡,幸福的輪廓相貌都不一樣,有時,甚至幸福是口渴時的一杯清水,是困倦時的一個枕頭,是寒冷時的一抹陽光,是成功時流淌的激動的淚水……
幸福還會随着年齡、心境、對象、境遇、認知等等的不同而改變,生病住院時,覺得健康就是幸福;孤獨時,覺得有家就是幸福;手頭拮據時,覺得有點錢就是幸福;年老力衰時,覺得青春年少就是幸福。
人,還常常會覺得自已是不幸的,而别人是幸福的;可是在“别人”的眼裡,你又是幸福的,他卻是不幸的。然而,如果将兩者互換一下,結果卻更是糟糕。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兩隻老虎,一隻關在籠子裡,一隻生活在野地裡。在籠子裡的老虎,羨慕野地裡的老虎逍遙自在;野地裡的老虎,則響往籠子裡的老虎飲食無憂。一日,兩隻老虎經過協商,同意互換。
于是籠子裡的老虎奔向了大自然,野地裡的老虎走進了籠子。起初,籠子裡的老虎看到空曠的田野,就活蹦亂跳,快樂無比;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高興,因為它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可是,過了不久,出籠的老虎就餓死了,進籠的老虎也憂郁死了。因為走出籠子的老虎雖獲得了自由,卻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雖獲得了安逸,卻失去了自由的心境。
許多時候,人們就像那兩隻老虎,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隻覺得別人的幸福光彩奪目。殊不知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并不合适;更想不到,自己的幸福也許還是別人快樂的墳墓。
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幸福,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感到幸福,不是因為我們不幸福,而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體驗幸福。坐火車時,站着的羨慕有座位的,有座位的羨慕睡着的,睡着的羨慕睡在家裡的。如果我們換一下角度,睡在家裡時想想人在旅途的艱辛,有卧鋪的想想那些買座票的,坐着的想想還有很多人沒有座位的,心裡還缺少幸福嗎?
正如拜倫所說“不知何為痛苦的人也就不懂何為幸福了。”我們總是羨慕别人,總認為别人有足夠的理由感到幸福,而很少想到自己也有很多被人羨慕的東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苦,每個人也總有讓别人羨慕的地方。要善于清點自身的資産,善于利用自身的優勢,善于學習别人并能夠不斷體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幸福和金錢、名譽、社會地位等外在因素沒有必然的關系,它純粹是一種個人的滿足感。幸福并不隻是良好的家庭和社會背景的人的專利。它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擁有權力,并不等于擁有幸福,國王、總統“高處不勝寒”,不見得比開出租車的司機無憂無慮來得幸福。
人生要緊的是惜福。有位哲人說得好:“不要感歎自己缺少什幺,能夠欣賞自己手裡擁有東西的人,才是聰明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