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扶貧中的點點滴滴

扶貧中的點點滴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12:52:32

扶貧中的點點滴滴?“孩子們的事就是扶貧中最重要的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扶貧中的點點滴滴?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扶貧中的點點滴滴(孩子們的事就是扶貧中最重要的事)1

扶貧中的點點滴滴

“孩子們的事就是扶貧中最重要的事”

——公安部扶貧幹部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貧困少年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晖 呂慎

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市和普安縣的脫貧攻堅曆程中,有多名公安部扶貧幹部長期傾心幫扶、忠實履責,與當地群衆結下深厚情誼。他們參與了中國正在創造的人類減貧史上的偉績,并不斷刷新自己關于扶貧的思考和認識——“脫貧不是終點,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而這個起點上最需要關心關注的,就是孩子。”

“教育是最不能等的事”

“房是灰撲撲的,屋子是暗沉沉的,隻有女孩王妮的眼睛是亮的。”直至今天,公安部扶貧幹部、挂職貴州黔西南興仁市市委常委、副市長的齊朝棟仍忘不了第一次到民裕村村民王元貴家中探望時的情景。齊朝棟曾被此刺痛,被此鞭策,孩子充滿渴望的眼睛也時時提醒着他,雖然興仁市在2019年年底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清零,但鞏固興仁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依然任重道遠。

王妮的父親王元貴在一場車禍中失明,他們從此成了貧困戶。日子久了,大人、孩子都變得沉默寡言。年幼的王妮想象不到自己的命運會與一名來自北京的民警叔叔緊緊聯系在一起,她的家也因此慢慢改變了模樣。

挨家挨戶的調研中,齊朝棟發現興仁市一些偏遠農村裡,部分貧困戶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問題十分突出。“唯有護佑孩子成長、提高教育質量,才能斬斷‘世代相傳’的貧窮。”扶貧見聞不斷加深着這名公安幹部對任務本身的認識,齊朝棟努力幫助興仁發展種植産業、康養産業,但始終把抓教育作為最重要的使命。

興仁市陸關小學多數學生是易地扶貧搬遷群衆子女。2018年,公安部捐助2000萬元擴建了這所學校,齊朝棟協調上海、浙江等地公安機關和各方資源陸續捐款,協調公益基金會派出公益支教老師,填補校園文化的空白。孩子們得到了悉心照顧,得到了情感陪伴。

“教育是最不能等的事!”齊朝棟總感覺時間緊迫,在興仁市幫扶近兩年,他為興仁教育系統争取到社會直接幫扶資金1230餘萬元,建設幼兒園,争取援建項目,争取公安部資助興仁市貧困戶高考生,當地師生及家長親切地喚他“教育市長”。

如今,王元貴得到國家最低生活保障幫扶金,王妮在齊朝棟的幫助下得到助學金,小家逐漸有了生活的溫度和希望的亮色。齊朝棟囑咐王元貴:“困難總會過去,要把善款用好,孩子的學習資料不能欠缺。”

“我們是彼此的禮物”

建個文化廣場,一直是公安部扶貧幹部、貴州黔西南普安縣高棉鄉棉花村第一書記田智想送給村裡孩子的禮物。大山長期限制着村民的活動,除了生存勞作,村民鮮有文化生活,連孩子們能跑跑跳跳的安全場所都不多。“娃娃們能歌善舞,應該有個漂亮的廣場。”他說,“孩子們的事就是扶貧中最重要的事。”

可這并不容易。烏金雞病了,這位養殖戶“聯絡員”得聯系專家幫助治療;天氣轉涼,這位緻富果林“保育員”要幫助村民度過苗木追肥的關鍵期;工期緊張,這位脫貧産業“質檢員”要督促高質量完成施工……扶貧工作千頭萬緒,建廣場,“精力上有點奢侈”。

2018年年初到棉花村時,田智每天都乘坐大巴車在山路上颠簸,大量時間耗在路上。為了提高扶貧工作效率,他把私家車從北京托運過來。正是開着車去調研的路上,捧古寨的一片空地進入了他的視野。

田智迅速聯系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的同事幫忙,一起設計規劃、籌集資金,商量引進配套設施,自己在高棉鄉仔細對接工程項目。幾個月後,棉花村村民在家門口見到整潔寬敞的文化廣場。

布依族傳統佳節“六月六”前一天,村民陸大瓊送給田智一份特殊的禮物:一件布依族上衣。沒有量尺寸,也沒有提前打招呼,每天和大家打交道,用真心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田智的身材早已被村民用眼睛“量”好了。

過節那天,文化廣場人山人海,大家一起包粽粑、釀美酒、張羅長桌宴,田智在手機朋友圈上傳了布依族孩子們縱情歌唱的視頻,公安部的民警們紛紛點贊。田智驕傲地回複北京的同事:“用村民的話說,‘我們是彼此的禮物’。”

“讓孩子們在自信的成長路上改變家鄉的命運”

樊陽升駕車一路開進西隴小學門口,剛下車,上學前班的孩子伍昌歡就拽着樊陽升的手左搖右晃,格外親昵。樊陽升很欣慰,因為過去的伍昌歡可沒有這麼熱情活潑。

樊陽升是公安部扶貧幹部、貴州黔西南普安縣西隴村第一書記。兩年前,他第一次到伍昌歡家裡家訪,“前腳踏進門,後腳就感到周邊空氣一陣抖動”,家裡的孩子一看來了外人,吓得藏在桌子底下。

“如何才能改變?”樊陽升決定,要讓孩子走進校園、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在自信的成長路上改變自己和家鄉的命運。樊陽升找到西隴小學的老師,提出為孩子們增加貼心呵護的倡議。大家一起為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建立台賬,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活動,無論是就餐時間還是回家路上,都用心陪伴。

樊陽升和老師們把學校的圖書室、活動室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豐富着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樊陽升還将扶貧直播活動搬進了西隴小學,請來網絡“大V”,現場給孩子們捐贈電視、教學物品和文具,還通過直播讓孩子們與網友交流。

如今當地群衆發現,孩子們笑容多了,見到外人也不躲了,“連說話嗓門都高了好幾度”。

樊陽升立足于村、紮根于民,利用公安機關的資源優勢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助力西隴村發展蘿蔔種植等特色農業,被群衆親切地喚作“蘿蔔書記”。在孩子們眼中,這位“蘿蔔書記”不僅是他們的好朋友,還是他們成長的引路人。

樊陽升多次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村合作社參與社會實踐,動員企業和愛心人士設立圓夢助學基金,對西隴村65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他助學并不是“一助了之”,而是與受資助學生家長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加強對受助學生情況的跟蹤掌握。2019年,受資助的高三學生全部考上了大學,自信地去往發達城市求學。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9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