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宇宙的盡頭是考公。”2022年,國考人數又一次刷新記錄,不僅如此,很多名校畢業的碩士博士也加入到了基層公務員的争奪。
一些原本隻要求專科、本科學曆的崗位,最後錄取的可能是清華北大的博士。之前一位北大畢業的博士考取北京城管的新聞,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網友感慨:考公都卷成這樣了嗎?似乎已經沒有專科本科畢業生的機會了。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批拟錄取的人員名單,學曆全部都是碩士以上且都是名校畢業生
馬上就要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的徐倩對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單一而明确,就是一定要進體制内。從走進大學校園那天起,考公務員這個目标就在她心裡生了根。在日常學習的同時,她早早地就做起了考試的準備,刷題、看面經更是家常便飯。隻是沒有想到的是,盡管做了充分準備,但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
之所以對“進體制”如此執着,是為了能夠解決北京戶口的問題。徐倩說,自己的姨媽曾經在北京打拼了15年,不僅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還在這裡結婚生子了。但最終,為了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不得不放棄了北京,辭職帶着孩子回了老家讀書,和丈夫過上了分居兩地的生活。從自己考來北京的那天開始,父母就一直念叨,如果找不到一個可以解決戶口的工作,還不如趁早回老家來得踏實。
“北京落戶是有限制的。比起人才引進和積分落戶的規定,作為應屆生找一份有指标的工作是最容易的解決辦法。”正是出于對“戶口”的執念,她才把求職目标限制在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央企這些選擇上。
有這樣想法的,不隻是徐倩。這可能是大多數人考公的原因之一。一線城市的戶口問題是一方面,穩定和福利也是另一個吸引人的方面。
一名北京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2020年年底,在看到山西省招收選調生的通知後,他毫不猶豫就報了名。最終,他選擇了太原市的一家市直單位,幹起了和他所學專業一點關系沒有的黨群工作。
據他了解,“以前選調生競争比較激烈的省份主要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水平較為靠後的省份相對選擇的人會比較少。比如山西,上一年招收清北的畢業生是不需要筆試的,更早的時候,連專業什麼的都不限制,隻要你願意來就行。但是今年招考的時候,所有的畢業生都要先過筆試才有面試資格。”
他報考的那一年,通知剛下來,浙江省的兩個300人招考群半天就滿了。而山西隻有一個群,最後一天才到300人,最終确定下來的隻有100多人。當時畢業生們開玩笑,說如果山西要筆試,那估計沒人報了。打臉的是,今年設置了筆試,報考人數不減反增。
看起來真的很卷了。
有人說,這些碩士博士之所以去考基層公務員,是因為他們做科研工作也非常的内卷,需要過重重關卡,想要進入自己心儀的高校或者機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進一流院校。相比之下,通過選調生選拔進入公務員隊伍,變成了最容易的一個選項。考公隻是因為“不想再卷下去了”。
但近日,我看到了兩則不一樣的故事。
一個是平凡的清華爺爺的故事。他1954年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在北京有一份工作。後來支援大西北,輾轉到了陝北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自此,他就在小縣城紮了根,為縣城的電力事業“開荒拓土”。
那時隻有他一個人懂技術,連合格的施工隊員都找不到。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自學土建、施工等,終于帶着泥瓦匠們,完成了縣城的電力建設工程,讓萬家燈火成為現實。
2011年,爺爺收到校友們發的清華百年校慶的邀請,他激動過後,卻說:“我沒有為國家做出什麼貢獻,無顔回清華校園,還是不去了吧!”
直到去年,縣裡表彰支邊人員傑出人才,爺爺的事迹被廣泛報道,爺爺才說,自己沒有給母校丢臉。這時,爺爺也才意識到,自己的堅持和付出,對這個縣城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說這位爺爺的事迹,比較久遠,年代不太一樣,是老一輩人的品格和風骨。那麼接下來這故事則是發生在當下的人和事。
一位妻子,開了兩個店,年營業額上千萬。不僅家裡的開支全靠她,還要拿錢給丈夫花。他的丈夫,就像一個“無底洞”,她卻甘之如饴。這和她丈夫的工作有關。
原來她丈夫是做芯片研發的,大家都知道研發不僅沒有收入還很燒錢。他們有一個團隊,都是碩博學曆,幾個人一做就是8年。他主要靠妻子作為經濟支撐,自己從來沒買過100塊以上的衣服,一個公文包也是用到破得不行才換……但是買幾千幾萬的設備,卻是毫不猶豫。團隊裡的一位博士,幾套房子都沒了。
一個跟了博士兩年的碩士,被其他公司挖走,一開口就給了60萬的年薪。
他們團隊的每個人出去找工作,都會有很好的出路和收入,但為了一顆“中國芯”,他們一直都在堅持着,從未想過放棄。
同樣是名校畢業,同時是高學曆,這兩個故事裡的人怎麼沒有卷呢?
内卷的,不是工作好不好找,也不是容易不容易,而是那些萬人争搶的東西,那些緊缺的社會資源。這些永遠都會是卷的。
雖然說情懷不能當飯吃,但如果這個社會的精英們一點情懷都沒有了,那我們這個世界會怎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