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生産隊裡的大杆秤 | 王桂田》
“杆秤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從秤杆到秤星包含了很多地内涵,幾千年來地風風雨雨都挺過來了,但現在卻就這樣消失了,消失得是那麼地幹淨徹底...”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那時候,農村的最基層單位是生産隊,糧食以及人們的生活用品,還是先由生産隊所擁有,之後再分配給農民社員。
那時候,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們買賣分配物品時還都是用杆秤來秤重。一個生産隊,上百人口,幾十戶人家,況且有的家庭一家就有好幾口人,分得糧食便多,一般的小秤,很難完成這樣的分配任務,故而,那時生産隊裡的杆秤就必須非常大了,基本上都是五十斤以上開頭地,又粗又長,所以我們就叫它大杆秤。
據史料記載,杆秤,是根據杠杆原理制作而成,主要分為秤杆和秤錘兩部分。主體秤杆為細長的木杆,這木杆是逐漸收細地螺旋狀木杆,并且上有刻度,刻度是銀鋁混合物點出地,純白色,星點狀,又叫秤星,為了更加一目了然,秤上的秤星也有點成數字地。這些秤星,鑲嵌在深紅色的桃木杆上,極為醒目,容易辨認。秤的前端下面有秤鈎,是用來懸挂物品的,支點處的上面有繩圈,用來手提,但生産隊的大杆秤由于秤量的物品很重,繩圈易斷,故改為鐵絲圈,秤重時,插一木棍,一邊一人用肩擡着。
秤鈎和繩圈都是固定在秤上地,隻有秤錘(農民叫它秤砣)是可移動地,移動到平衡處,對應的秤星,就是物品的重量了。
秤杆的長短和秤砣的大小,決定了秤的秤重量。一杆秤上,木杆上的秤星是有兩面的,上面是公斤制式,側裡面是市斤制式。生産隊裡的大杆秤由于秤取得重量多,不但秤杆很長,比小時候的我們都要高出老些,秤砣也非常大,圓柱形的秤砣,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感覺一隻手拿起來都很吃力。作者之所以對生産隊的大杆秤十分熟悉,是因為從很小時,就和它接觸打交道了。
那時候生産隊裡的糧食分配是以兩種方式核定的,一是人頭糧,一是公分糧,人頭糧加公分糧合起來,就是你家所應該分得的糧食了。分糧食那天,喜氣洋洋的人們會聚集在打麥場上,生産隊長掌秤,生産隊會計報數,糧食一堆一堆地先分好排在打麥場上,等大家都沒有異議了,便各自把自己的糧食運回家。有的家庭雖然人口少,但勞動力多,掙得公分多,分得的糧食也并不少,所以那時人們都在不遺餘力地去掙公分。
為獲得更多點的公分,十來歲的我們,放學後也會挎起糞箕去割牛草,牛草割來後,牛棚前要把糞箕裡的草倒出來,掂去裡面裹帶的泥土,之後重新碼在糞箕裡,讓飼養員用大杆秤過秤,飼養員那裡有個記賬本,記着你地牛草的斤數,之後交給生産隊裡的會計,折算成公分。
那時候我們雖然小,但鬼心眼子可不小,生怕飼養員克扣我們割來牛草的“斤兩”,大杆秤是挂在牛屋裡的,我們幾個孩子會先把它“偷”出來,兩個孩子擡秤,一個孩子看秤,但那秤杆由于長年累月地使用,十分光滑,秤砣極易滑落,一旦脫落還肯定砸在看秤孩子的腳上。這麼大的鐵疙瘩砸在腳面上,往往都能讓看秤的孩子痛上大半天。碰到這樣的事情,我們還會把糞箕裡的草抱一抱給他,算是對他的精神補償。
大杆秤在那時也算是生産隊裡的重要物資了,從收獲到分配處處要用到它,珍貴得了不得,偏偏我們那時候還非常喜歡玩它。飼養員在時,自然不會讓我們拿,這時,我們就哄騙飼養員說,“場邊有牲口在那裡打架”,飼養員聽後,就會去查看,趁這機會,我們便會把大杆秤偷出來秤自己的體重,先前是雙手拽着稱鈎吊在那裡秤,但那秤鈎太勒手,抓不時間長,秤不準,于是我們便找來一擡筐,一個孩子坐裡面,兩個孩子擡秤,一個孩子看秤,輪換着稱,胖大的孩子誰都願意擡他,要擡也是有“先決條件”地,那“先決條件”就是再偷生産隊裡的甜瓜時,個大的瓜,要讓給我們。
那時候,生産隊的甜瓜一種就是一二畝,瓜熟時,大杆秤也會拿去看瓜的庵棚,但不會用它來分瓜。分甜瓜是先把熟透了的甜瓜,采來堆成一大堆,之後按每家人口多少分成小堆,若用大杆秤分,斤斤兩兩地就費事多了,再說,這種“口頭食”多點少點也無所謂。
随着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産到戶地進行,生産隊裡的牛分了,地分了,生産物資分了,但唯一沒分地的,就是生産隊裡的那杆大杆秤了,因為它是組合體,沒法分,可是,後來那秤還在,秤砣卻沒了。
生産隊裡的大杆秤沉寂後,賣青菜的那些小商小販們使用的小盤秤還能見到,人們買賣東西時,還是會用到那種小杆的秤,但現在連小杆的秤也消失了,先進科學的電子秤取代了一切,就連人的“大腦”也似乎被電子秤取代了,過去秤出重量,還要折算成錢數,現在,物品電子秤上一放,錢數就出來了,我們連腦筋也不需要動了,感覺,現在人們已成為了“讀數”機器了。
杆秤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從秤杆到秤星包含了很多地内涵,幾千年來地風風雨雨都挺過來了,但現在卻就這樣消失了,消失得是那麼地幹淨徹底,真希望哪怕作為紀念品,還能讓以後的人們看得到它,知道那是秤,知道那秤是用來秤物品地重量的,知道它是來自我們遙遠遙遠地古代。
作者簡介
王桂田,筆名:文海釣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學工作。系中國鄉村雜志社,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作家,安徽省詩風詩社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2019年度宿州文學獎獲得者,2020年度全國詩詞大賽優秀獎獲得者,2021年度安徽省郵儲杯散文獎獲得者。退役軍人,當過兵,打過仗,參加過老山者陰山地區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是位從戰火硝煙裡走出的作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