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大隋隻有短短的三十八年,曆經隋文帝楊堅、隋炀帝楊廣二世而亡。這個結束了中國三百年分裂,在世界上都公認的最為強勢的朝代為何這麼快就滅亡呢?
如果參考正史,那就太簡單了。因為非常幸運,大隋出了一個與夏桀、商纣齊名的暴君。用李密讨伐楊廣檄文的話叫“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絕東海之流,留惡難盡。”
楊廣
《隋書》與《資治通鑒》裡對楊廣的評價也慘不忍睹,認為他具備了暴君所有的特質:“屠戮忠良,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讨,内極奢淫,使丁壯盡于矢刃,女弱填于溝壑。”(出自《資治通鑒》)等等,真是罄竹難書。
然而,是因為楊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才使大隋滅亡嗎?肯定不是!因為史書裡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對楊廣的故意抹黑與惡毒攻擊。他們因循守舊,冥頑不靈,用漢宣帝劉詢的話叫“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炫于明實,不知所守。”
著書立傳的封建士大夫之所以抹黑楊廣,是因為楊廣的改革觸動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楊廣固然有很大的缺點,但決不會像正史描述的那樣不堪,隋朝的滅亡另有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楊廣劇照
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年間,将國家從戰時機構變為平時機構,從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功臣權貴失去了到手的官職勳爵,但像關隴集團、士族豪門這些勢力強大的階層,他沒有動手,所以楊堅的改革還是比較緩和的。
楊廣的改革與父親相比,可用“大刀闊斧”四字。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三方面改革:
一、改革官職與封爵,杜絕功臣權貴們躺在功勞簿上吃飯。
大業三年(607),楊廣廢除自都督以上到柱國、上柱國等武官勳爵,改用光祿大夫等散職封号;取消了從男爵到王爵複雜的九等,設王、公、候三等;西魏、北周的爵位不再承認。并規定如果沒有新功,爵位不得繼承,而且不能用官職獎賞功勞。
這樣,按出身門第便可當官的制度徹底被打破,逐漸變成能者上、立功者上。權貴們好吃懶做,躺在功勞簿上吃飯的日子結束了。
楊廣劇照
二、朝政大權的新舊交替,剪除前朝權柄。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為了鞏固皇權楊廣也不能脫離窠臼,登基之後先後除掉了高颎、楊素、張衡等前朝老臣與擁立他上台的參與者。
三、開科舉,沖擊官僚世襲與壟斷制度。
在開可科舉之前,選官制度被世族大家所把控。成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政治。楊廣為了加強皇權,擺脫門閥的控制,決定開科舉取士,這樣一舉打破了官僚壟斷,使官場擺脫了原來的浮華與腐化,補充了新鮮血液。
這三項改革,向三把刀一樣直插當時權貴們的痛點。楊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改革的步伐太大了,形式太激烈。當年,漢武帝為防止封國勢力太大所施行的“推恩令”,尚且做了三五十年,一到兩代人的打算。而楊廣想在三五年就要全部執行,沒有一點緩和的手段。導緻統治基礎被動搖,當楊玄感兵變發生後,四十多個權貴子弟參與其中,正是激烈的改革所導緻的結果。
楊廣有超越秦皇漢武的大志向,從他年号“大業”就能看得出來,他确實幹了許多大的工程,最著名的是修建東都與開鑿大運河。修建東都在當時是極具戰略眼光的一步,從此帝國的核心從西北走向了中原,使全國經濟、文化、交通繁榮起來。開鑿大運河的意義同樣重大,拉近了祖國南北距離,僅運輸就節省了無數的人力與财力。
但正是這兩項工程使楊廣背上了濫用民力、巡幸無度的罪名。人民是最好的,如果能夠體恤民情,稍微延長工期,就不會激化矛盾;如果再去施工現場,鼓勵參加施工的軍民,大家隻會激動的叩謝天恩,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楊廣以自己誇張的方式,高調遷都,高調下江南,光一個儀仗就動用三萬六千人,動用船隻五千餘艘,軍隊四十萬,方圓五百裡内都得進獻食物。這樣使人民隻看到了他的奢侈與遊玩,還沒有看到他的功績,以至于隋炀帝在民間的傳說極為誇張。可以說,他的好大喜功與奢侈張揚的習氣毀掉了他的功勞。
大業七年(611),隋朝開始備戰,準備征讨高句麗,由于人民苦不堪言,爆發了以王薄為首的農民起義,這便是隋朝由盛而衰的轉擇點。
随後農民起義一浪高過一浪,而且爆發了楊玄感兵變,但這些絲毫阻擋不了固執的楊廣。三次征讨高句麗,使大隋已經千瘡百孔。更使楊廣自負的性格與張揚的秉性收到了極大的打擊。特别是大業十一年(615)的雁門被圍事件,使楊廣的威信掃地。從此楊廣一蹶不振。
而此時的大隋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是由于楊廣此時的心灰意冷使他變得昏庸起來,緻越來越猖獗的叛亂于不顧,三下江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享樂生活。
楊廣劇照
一個王朝不是一個兩個錯誤就能導緻滅亡,而是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楊廣作為帝王,不知以民為本,隻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又因自己的性格原因導緻晚年崩潰,使大隋陷入了萬劫不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